港府首次發表針對長者的人口分析報告。過去五十年間,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年增長百分之四點八,是同期整體人口增長率的三倍;一一年長者人口為九十四萬,佔全港人口逾百分之十三;其中八十歲以上長者增加比例最高,由十年前佔長者人口的近兩成增至現在的近三成。港人愈來愈長壽當然是好事,同時亦反映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如果港府遲遲不訂定長遠的人口政策,必然後患無窮。
人口老化加速其實並非新聞,毋須港府煞有介事的分析,只要看看公園裏、天橋下,那些百無聊賴以下棋、聊天、曬太陽打發日子的人群,再看看車來車往的大街上,執紙皮謀生的公公婆婆大軍不斷增加,就知道香港人口老化以及伴隨而來的長者貧窮問題是多麼嚴峻。港府口口聲聲重視人口老化問題,二○○七年成立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美其名曰研究未來三十年人口結構變化對社會及經濟的影響,並提出應對策略,實際上,這個由政務司司長掛帥的委員會多年來的工作乏善足陳,除了坐而論道高喊「狼來了」一類廢話,並沒有提出甚麼遠見卓識,更沒有推出有效的應對措施,簡直形同虛設。
更不堪的是,港府研究人口老化的目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推卸責任。前朝曾蔭權政府將人口老化看成長遠的「經濟負擔」,一度打算為長者生果金設立資產審查門檻,以及對設立全民退休保障的呼聲充耳不聞,是推卸責任的典型表現。我們可以看到,近年港府的所謂安老政策,無不是小恩小惠,零零碎碎,如聊勝於無的醫療券計劃、長者補牙計劃、每年增加些許護養宿位、逐步開放長者到廣東等內地養老、家居服務券等等,看似名目繁多,實則造鹽不鹹、造糖不甜,無補於事。雖然現屆政府迫於民意壓力增加了長者津貼,但數額非常有限,且附帶條件限制,仍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每個人都會年華老去,大部分市民都有後顧之憂,目前所謂安老「三支柱」,即個人儲蓄、綜援網以及強積金,其實都不堪大用。尤其是強積金,推行十多年來劣評如潮,打工仔每個月儲存血汗錢指望養老,結果卻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真是欲哭無淚。事實已經證明,除了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可謂別無選擇,而現時政府庫房充足,加上民意支持,完全有推行的條件。當局與其年年在財政預算案作被動式派糖,不如下定決心研究及推動全民退保計劃,這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安老問題是無法迴避的,早解決早好,遲解決遭殃。香港處於「人口機會窗」期,目前老化問題雖嚴重,惟未至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現在着手制訂長遠安老政策,雖說遲了一些,但還來得及,關鍵是看港府有沒有承擔,有沒有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