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苦無路 空令歲月易蹉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即將主管港澳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張德江日前指出,香港經濟轉型出現困難,部分原有優勢開始落後,培育新增長點進度較慢,希望能加強發展高端服務業。這番話可謂一語中的,經濟轉型毫無寸進,社會發展原地踏步,正是香港回歸十六年來的真實寫照,亦是所有深層次矛盾的根源。

世上沒有日不落的城市,也沒有永遠的優勢。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都會,曾經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迹,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惟時移勢易,隨着工業北移,經濟結構出現空洞化,競爭力每況愈下,過去的輝煌已一去不復返。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表本年度全球旅遊競爭力排行榜,香港排名由十二跌至十五,遠遠落後於排第十位的新加坡,再度為香港敲響警鐘。

一葉知秋,香港何只旅遊競爭力排名下跌。港府顯然也看到危機所在,多年來曾提出各式各樣的經濟轉型大計,由董建華的數碼港、中藥港,到曾蔭權的六大優勢產業,口號不可謂不多,可惜說時容易做時難,到頭來統統淪為空談。回歸十六年來,經濟轉型豈只出現困難,簡直就是原地踏步。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新興產業無影無蹤,傳統產業亦不斷走下坡,金融、旅遊、工商貿易及物流四大支柱產業中,物流業龍頭地位早已喪失,工商貿易業亦風光不再,只剩下金融及旅遊業支撐大局。也就是說,香港十幾年如一日,至今還要靠炒樓炒股過日子。事實上,正因為產業結構單調,社會出現兩極化,向上流動機會愈來愈少,以致貧富懸殊日益惡化,深層次矛盾不斷累積,近年來社會躁動不安,激烈抗爭此起彼落,豈是無因。

窮則變,變則通,要打破困境,產業升級是唯一出路,也就是走高科技、高增值、高端服務業的道路,奈何港府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以致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有人嘲曰:「四大支柱兩大空,還有兩大靠北風。」香港目前之所以仍可維持表面繁榮,主要是受惠於內地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中央政策的支持,金融業高度依賴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旅遊業則依靠個人遊旅客撐起半邊天。

但有利必有弊,香港經濟高度依賴內地,已衍生出不少問題,尤其是個人遊引發的摩擦和衝突無日無之,導致中港矛盾不斷加劇,更是令人擔憂。其餘的不說,單是一場奶粉風波就鬧得沸沸揚揚,港府進退失據,矯枉過正,不僅引起兩地網民互相指摘,連內地官方喉舌亦加入戰圈。在部分內地居民眼中,香港已由過去對國家作出特殊貢獻的橋樑,淪為只懂得向中央伸手而且蠻不講理的二世祖,令人情何以堪。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港府不思進取,一味食老本,導致香港日益沉淪,邊緣化又何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