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渣馬之東風 推全民齊運動

香港曾被視為「體育沙漠」,港人曾被視為「運動冷感」,然而,只要親眼目睹本土的渣打馬拉松賽事參加人數一年多過一年,競爭一次比一次激烈,外界就會立即改觀,感受到港人對體育運動的熱忱、對強身健體的渴望,其實一點也不比其他地方遜色,遜色的只是本地體育設施不足而已。

二○一三年渣馬賽事在蛇年元宵舉行,浩浩蕩蕩,極為壯觀,參加人數再度打破歷史紀錄,雖然期間有數百人感到不適,數十人需送院治療,還幾乎發生人踩人的插曲,稍顯美中不足,但無法抹殺渣馬愈來愈受歡迎的事實。渣馬賽事於回歸那一年創辦,當年僅一千人參加,沒有多少人能預料,十五年後,渣馬參加者達到六萬五千人,增長六十五倍,不僅發展為城中盛事,更成為一項漸受國際矚目的賽事,去年渣馬首度獲國際田聯認可為銅級道路賽事,今年更上層樓,升級為銀級道路賽事。

渣馬賽事盛況空前,成為香港的一項品牌,凸顯港人對體育的熱情有增無減。除了長跑,游泳、單車、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項目近年都極受歡迎,維港渡海泳活動復辦兩年,同樣是場面熱鬧,弄潮兒不分男女老幼。與精英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為港爭光相比,全民運動如火如荼,更加值得期待。

惟令人遺憾的是,港府對精英運動員一向關心不夠,對全民運動同樣態度冷淡,在體育方面的投資嚴重不足,號稱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人均體育設施擁有量非但無法與發達地區相提並論,甚至連第三世界都不如。舉例說,單車運動老少咸宜,而香港氣候適宜,若能建成環島單車徑,必為市民假日休閒健身及親子活動提供絕佳場所,可惜港府光說不練,環島長廊至今只聞樓梯響;再如公眾泳館,幾乎天天爆滿,節假日更有人撞人之患,但港府遲遲不肯增加設施。更惹人非議的是,港府拓土建屋遇到阻力,竟然打體育場所的主意,不少原擬興建公眾休閒設施的空置土地被改為房屋用途,甚至啟德體育城亦一度被建議改建住宅,直至引起公憤才作罷。為了建樓而犧牲市民的健康,必然是得不償失。

強身健體,必須從小做起,從學校做起,然而在應試教育之下,學校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遠遠超過體育,以致體育課淪為擺設,所謂「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變成空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本港學生的體質差過外國同齡人,將來怎麼能同別人競爭呢?香港又怎麼可持續發展呢?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延續生命,港人工作時間長,精神壓力大,亞健康問題嚴重,更需要多運動。運動不僅關乎個人體質,更關乎一個地區的長遠競爭力,當局應該趁熱打鐵,藉渣馬賽事之東風增加對體育場館的投資,推廣全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