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千萬緒 豈只奶粉惹風波

港府出招限制旅客攜帶奶粉出境,受到香港民意的支持,卻引起內地民眾的不滿,官方喉舌質疑香港人是否因為中央政策的支持而變得「對掙錢懶惰及不敏感了」,正是內地民眾不滿情緒的集中反應。其實,不是香港人有錢不賺,有生意不做,更不是對內地同胞「見死不救」,而是小小的香港實在承受不起內地龐大的消費需求,客似雲來已有擠破門檻之危,奶粉風波只是冰山一角,個人遊政策實施十年,現在到了需要檢討的時候。

根據港府評估,過去三年,個人遊旅客增長近十倍。旅發局數字亦顯示,去年有近半億旅客入境,其中內地客達三千五百萬人次,增長兩成四。彈丸之地的香港,要接待七倍於本身人口的客流,壓力之大超乎想像。可以看到,街道人流滾滾,店舖人頭簇擁,酒店一房難求,景點人滿為患,交通工具擠得水洩不通。客似雲來帶來滾滾財源,代價同樣是巨大的,樓價狂漲,租金飛升,通貨膨脹,服務街坊的老店舖一間接一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針對旅客的藥房、名牌店,何止北區居民受到水貨活動的滋擾,何止香港媽媽為嬰兒奶粉發愁,其實各行各業、不同階層的市民,都有吃不消之感。春節期間本港發生內地客被迫睡巴士醜聞,旅行社唯利是圖固然難辭其咎,但說到底,還不是因為旅客人數已超出香港的接待能力?

中港矛盾成因複雜,個人遊急劇增長打亂港人的生活秩序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奶粉風波、雙非問題、生活習慣差異等只是不同的表現形式。解決兩地矛盾,需要兩地政府共同努力,目前來看,就是在香港接待能力、配套設施未有顯著改善之前,對個人遊實行宏觀調控,方法不外乎為入境人數封頂以及取消一簽多行。事實證明,一簽多行已被水貨客濫用,深圳海關調查發現,目前活躍深港邊境的水貨客有兩萬人,其中一日往返四次的有三百多人,最誇張的是有人一日往返二十六次。取消或調整一簽多行,等於增加水貨活動的成本,同時對正常旅客沒有影響,應該盡快檢討。內地當局取消非深圳戶籍居民一簽多行政策,是順理成章的事,但這樣還是不夠的。

當然,檢討個人遊涉及中港兩地經濟融合的大議題,不能不慎重。當初香港備受沙士疫情摧殘,中央政府推出個人遊政策,堪稱及時雨,幫助香港經濟從谷底回升,這也是香港至今能夠保持繁榮的重要支持,現在要檢討,難免予外界「過橋抽板」的印象。其實,香港不是排斥內地客,更不是要搞獨立,而是旅客暴增已超出香港承受能力,好比一個家庭,如果房子未打掃,餐具不夠,床鋪也不夠,怎麼能熱情待客呢?

說來巧合,個人遊政策實行的那一年,正是胡溫政府上台的第一年,如今胡溫政府屆滿將退,今次兩會政府換屆,檢討已推行十年的個人遊政策,可謂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