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也是中產」,一句中產不是以收入劃分,而是根據「生活態度」,令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成為眾矢之的。其實,身為特區政府第三號人物、年收入逾四百萬元的曾俊華冒認中產,本意是為財政預算案被指對中產紓困不力辯護,即使表述錯誤也不是甚麼不可饒恕的罪狀,倒是他理財混亂、欠缺經濟常識,根本不能勝任港府大掌櫃,這才是大問題。
這是曾俊華發表的第六份預算案,也是第六次引起劣評如潮。今次預算案缺少長遠承擔及宏觀視野,在發展經濟方面毫無亮點,派糖亦是新瓶舊酒,尤其是退稅及差餉寬免的力度較上年不增反減,與他當初承諾的幫助中產「多下工夫」背道而馳,平添爭議。當然,曾俊華不會承認自己是守財奴,更不會承認自己違反承諾,他聲稱今次預算案增加了公共開支,而且應使則使,不會為了博取掌聲而花錢。事實真的如此嗎?
誠然,預算案增加了不少公共開支,最大手筆是宣布將總數約四百二十億元撥入六項基金,其中關愛基金及僱員再培訓局分別獲注資一百五十億元,而語文基金和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亦分別獲注資五十億元,相對於明顯縮水的向市民派糖紓困三百三十億元,對基金注資顯得相當豪爽。其實,魔鬼在細節中,對基金注資與派糖一樣,都是「一次性」措施,今後政府可能不再撥款,以關愛基金來說,主要依賴每年約十億元的投資回報扶貧,相對於需要幫助的眾多窮人而言,無異是杯水車薪,是「假大方」罷了。
如果說關愛基金有增加撥款的必要,那麼對其他基金的大手筆注資則顯得非常的無厘頭。以僱員再培訓局為例,該局現時每年支出約八億元,相對穩定,政府每年例常撥款即可,根本沒有必要一次性大額撥款。所謂無事獻殷勤,非姦即盜,一向被指守財奴的港府突然對各項基金出手闊綽,令人懷疑背後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有人質疑這些基金管理架構的成員中有不少是政府的「友好人士」,擔心這些「小金庫」變成政治酬庸,凡支持政府者就有「着數」,這樣的質疑顯然並非空穴來風。
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各項基金運作的監督問題。既然基金主要依賴投資回報維持運作,但由誰來投資?出現虧損怎麼辦?須知這些基金本身大多沒有投資經驗,而且不受立法會的監督,會不會出現利益輸送?曾俊華在決定注資時,有沒有想到可能衍生各種問題?
預算案類似莫名其妙的花錢例子不少。在庫房再次水浸的情況下,政府不能不開閘洩洪,但又拒絕對全民退休保障作出長遠承擔,只能亂花一氣。曾俊華聲稱「應使則使」,其實是應使不使,不應使亂使,由一個連「中產」定義都搞不清的人做香港財爺,實在是市民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