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不多已把灣仔的「綠屋」遺忘了。綠屋位於茂蘿街,是個與「藍屋」差不多時期的唐樓群,不知何時外牆被塗上粉綠色,故有「綠屋」之稱。市建局五年前宣布綠屋的保育規劃,當時,灣仔街市、藍屋、上環的永利街、荷李活道的前警察宿舍及中環街市等,大部分會按當時的政策被推土機全面毀滅。因此,當市建局同意保留綠屋,關心保育的人士當然感到高興。
那是○五年,董建華還在任,剛提出他的發展創意產業大計;於是,當年的市建局總裁就識時務的說,綠屋的保育就是為創意產業提供空間,與董建華的理念相呼應。
今天,董下曾上,政策也轉了多次,但市建局把綠屋丟在一邊,在內部研究再研究,蹉跎了五年,至今對綠屋的活化仍未有定案。幸好,曾蔭權在○八年的金融海嘯後提出六大產業,失蹤了好一段日子的「創意產業」榜上有名,於是,市建局又積極起來,找大學的研究中心重新諮詢和討論。
可是,跟五年前相比,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和生態環境已有很大的變化。發展局成為保育的「推手」,民政局與馬會支持石硤尾的創意藝術中心,「創意香港」就推出三億元的創意智優計劃,讓香港的創產單位無論在硬件選擇和軟件發展方面都多了機會和可行性。
那擁有二十個小單位、缺乏協同效應的綠屋,還需要嗎?該有怎樣的定位?似乎市建局也毫無頭緒,唯一肯定的是,為了確保人流,他們剛建議綠屋必須增加商業元素。說白一點,又是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