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由去年的「單邊升值」,到今年不斷澆冷水,可是房價仍壓不下來,與香港可謂同病相憐。內地政府推出的調控政策,雖謂有保有壓,但藥不對症,結果是火愈燒愈旺。據報道,上星期京、滬、深三大城市的二手樓成交量環比增加百分之四十以上,二線城市的南京和杭州樓價再現升勢,原本觀望的買家按捺不住,蜂擁搶入,樓價再飆一程。
有人認為,國資委上周四下令,七十八家央企退出房地產業是「下重藥」,但那不過是鋤弱扶強。留下來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共佔全部央企房地產總資產的八成五,佔銷售收入的八成六,佔淨利潤的九成四。這輪重整明顯與增加供應壓價無關,就算是重藥也不治症。
北京一日誕三幅地王,國資委三天後隨即將央企「一刀切掉」七十八家,再次發揮出驚人的「中國速度」。然而,愈來愈懷疑中央只是「做做樣子」,目的是告訴大家:「老闆」是「總理」,不是「總經理」,藉此又可稍息民憤。中央早已準備整合央企,年初已發出要求央企將非主業的酒店出讓,下一步輪到房地產已在預期,現在只是「順水推舟」故作聲勢。
十六家房地產央企,使國資陣營由原先五家擴大了兩倍有多,國企並非省油燈,央企坐大引起質疑:以糧食、旅遊、化工、礦產為業的國企,已肥得流油,何以又要將房地產變成「主業」?眾所周知,中國的房地產是暴利的行業,比香港地產的暴利還要暴利,加重國資強者更強,怎能不強強相爭頻締地王、搶貴地皮?
發展商本着兩大趨向:城市化和人民收入提升,認定房地產未來十年一片榮景(十年後中國將出現人口老化問題)。現時高價買地,若以目前樓價賣出也有賺冇賠,樓價再升則利潤豐矣!利之所在,賣的是政府,買的是國企,麵包不會賣麵粉價,賺錢的還是政府,樓價怎麼降下來?難怪官員指樓市還旺二十年,存此理念怎能準確斷症落藥。
中央政府冀以保障性住房解決低下階層住屋問題,無可厚非理所當然,香港不少人靠公屋和居屋才能儲下第一桶金,然後錢搵錢,毋須做半世「房奴」。內地有心學香港,解決低下階層居住問題。可惜地方政府陽奉陰違,不是建得太少,就是定下「趕客」的申購條件,全無解決問題的誠意。這又牽涉地方收支分配的深層次問題,地方稅收分得少、支出付得多,一半收入要靠賣地,豈會自斷米路?
治本之道還是從供應着手,可是中央出招卻本末倒置,叫停賣地更加深渴市預期,又助長國企坐大,趕絕最能適應市場的民營勢力,供應不足反而會將樓價推高,各地三月份新盤出現「量跌價升」,漲勢難遏已顯示供求嚴重失衡。要馴服樓價這頭猛獸,政策豈能「一時緊,一時鬆」一時頻誕地王,一時叫停賣地,難免會有供應斷層之虞。
現今供應失衡已鑄成失誤,短期欲扭轉失衡無異於不切實際,況且打擊「捂盤」不售效果有限,不但樓價軟着陸無望,更有難息民怨,挫傷管治信心的可能,形勢不容樂觀。總之,樓市泡沫遠水近火,找不到妥善辦法,調控即是既假又空的無效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