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九二年的十四大開始,鄧小平帶頭,中共開始了「隔代指定接班人」的模式。那時鄧小平等元老不僅在「八九風波」時指定江澤民接替趙紫陽,而且在江澤民實際上尚未真正接班掌權的情況下,又為他的接班人做了「隔代指定」。在十七大上,已經退下來的江澤民、曾慶紅等「當代元老」也照辦煮碗推出了習近平。現在,距中共十八大還有兩年,海內外輿論不僅對十八大的接班前景和格局諸多議論,且關注習之後「王儲」誰屬,即目前的第四代會不會為兩年後的第五代指定第六代接班人?
當年,呂后問病危的漢高祖劉邦,蕭何之後誰可為相?劉邦曰曹參;呂后又問,曹參之後呢?劉邦曰王陵;呂后再問,王陵之後呢?劉邦曰非朕知也。
一直有「野史」評述,大清康熙皇帝之所以在眾皇子中「選」四阿哥即後來的雍正帝為「接班人」,是因為康熙爺十分喜愛和看中了四阿哥的兒子——他的皇孫、後來的乾隆大帝。看來,從古至今,政治權力都有「隔代指定」或曰「隔代安排」這回事。鄧老爺子、江老爺子和「今上」的做法也都於史有據,毫不奇怪。不過,中共紅朝的接班模式走到今天這一步,應該不是向古人學習的結果,而是形勢發展的結果。中共「開國皇帝」毛澤東的第一個接班人劉少奇,是在中共還沒有坐天下,還在延安草莽時期就「定」下的。按鄧小平的說法,是「歷史形成」的,如此「形成」當然不會有甚麼「隔代指定」。
後來,劉少奇不行,林彪不行,王洪文不行,終毛一生,換了幾個接班人都出了問題,當然就更不可能「隔代指定」了。毛欽定的最後一個接班人華國鋒在毛死後沒幾年又被鄧小平等逼下台。從此是鄧老爺子等選接班人,有胡耀邦和趙紫陽,皆半途被廢。選中江澤民後,覺得還不夠「穩陣」,故有「隔代指定」。中共的接班人從「歷史形成」到「隔代指定」,說明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