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釋放漁民非修補關係

有認識中國外交政策的朋友說,過去中國政府處理與日本釣魚島主權爭議的做法,大致上是透過外交部發言人對事件表態,或者由外交部召見日本駐北京大使發表嚴正聲明。不過,發生在九月七日於釣魚島海域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擦撞的事件,處理手法卻與以往不同,不僅是中國政府一再召見日本大使,甚至由國務委員出面處理這場風波,這在中國的外交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在中國政治體制架構內,國務委員在政府的職務要比外交部長高。不過,國務委員一般是為高層領導提供政策和建議,很少參與此類涉及外交爭端的議題。但據內地媒體報道,上周日凌晨國務委員戴秉國急召日本大使,並警告日本不要在受爭議海域「誤判形勢」;事態之罕見,說明中國將是次釣魚島爭議提升到最高層次。

除外交途徑外,中國還罕有地派出執法船隻前往釣魚島海域宣示主權,甚至要求日本船隻撤離中國海域;中國還延遲了與日本的東海油氣田開發談判,有說這些行動是中國對日本近年來最嚴正的舉措。

無獨有偶,日本在周一決定釋放「閩晉漁號」的十四名漁民。有人說,此舉表面上緩和了中日兩國的緊張局勢;但我認為,日本純粹是因為結束對漁民的質詢,而並非受到中國政府的任何壓力。更何況,漁船的船長仍然被日本當局扣留,或將面臨刑事訴訟,這足以證明日本並未有受到任何外力壓迫。

日本高姿態不放人,甚至打算對肇事船長處分,此舉無疑是含沙射影,中日兩國的紛爭未必能夠在短時間內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