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江山: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本是毛澤東給革命烈士劉胡蘭的題詞,用在玉樹地震中為救人而犧牲的「香港之子」黃福榮身上,也是恰當之極。

先講阿福「死的光榮」。據現場人士回憶,地震一刻阿福本來已跑出了半坍塌的孤兒院,但當發覺屋裏尚有一位老師和三位學生被困時,阿福返身衝回屋內,一把將四位師生推到被東西撐着的安全角落,自己卻因隨後而至的六點三級餘震被石塊活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阿福念念不忘的是問:「孩子們都救出去了沒有?」堪稱將生的希望獻給別人,將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不愧為捨生取義的典範!

再講阿福「生的偉大」。他曾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骨髓捐獻及建立骨髓庫的重要性,在○二年一月一日以香港為起點,展開其「白血紅心‧香港—北京」的徒步善舉,每天步行四十公里,耗時三個月抵達北京,全程超過二千八百公里。中國紅十字會非常支持他的壯舉,專門給他志願者稱號,並為他開出證明;他沿途受尊敬,市民紛解囊。

阿福的高風亮節發人深省。以往內地有類似事迹出現,必貼上「共產主義精神」標籤。可是阿福是實行資本主義的香港市民,按傳統教條,資本主義是自私自利的同義詞,可是並無受過共產主義薰陶的阿福確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又怎樣解釋呢?內地公民教育是否應與時俱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