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為抗通脹各出奇謀,但學者及經濟學家表示,除了要精明及理性消費外,更要持有資產,才是抗通脹的良策。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麥萃才直指,「共購族」、「Sample族」的慳錢法,未必能達至抗通脹,「攞印花、Sample都係要先消費先有;團購、共購買咁多嘢返嚟,雖然平,但唔用都係浪費。」
麥指出,本港通脹壓力來自入口貨價上升及人民幣升值,故市民應理性消費及提前消費,「買嘢前要諗吓有冇咁嘅需要,就嚟過年,如果要買海味,又預期海味會加價,就早啲入貨。」麥又稱,通脹來源均反映在租金及食品方面,市民可趁特價購買多一點日用品或食品;租金亦會受制度效應上升,故租客可及早與業主商談續約,早作打算。但麥直指,最佳抗通脹之策為持有資產,除持有物業外,亦可考慮持有升值貨幣以抵銷通脹。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導師李兆波則稱,團購、共購能短期內紓緩通脹壓力,但通脹不斷上升,工資未有明顯增加下影響始終存在。李建議政府推紓解民困措施,如交通津貼、上網資助及收入補貼等。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 爆料熱線: | (852) 3600 3600 | 電 郵: | news@opg.com.hk | 網上爆料 |
傳 真: | (852) 3600 8800 | 手機網站: | m.on.cc | ||
SMS: | (852) 6500 6500 | MMS: | ireport@on.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