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難未必興邦 無災更能強國

青海玉樹地震哀悼日,舉國一片哀傷。人們在為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哀悼,想起四川大地震,想起北方冰災南方旱災,想起礦難車禍毒奶粉,甚至想起自己蝸居房奴的悲慘生活。神州大地在哀悼,也在反思。

多難興邦,這句古語頻繁出現在內地各大媒體和政府官員的口中。然而,大難臨頭、國難當前固然使人們更加團結,災難卻也會使人麻木,使人頻生挫折感,使人對未來失去信心,使人喪失追求幸福的能力。人們在悲憤之餘甚至還會追問,究竟是甚麼導致了這些災難?天災之外是否還有人禍?如何才能將天災人禍減至最小?許多帶血的「奇迹」是否可以避免?

如果地震部門預報能夠更加及時,如果地方政府不是急功近利只顧發展,如果政府監管部門不是失職卸責,如果奸商不是偷工減料修建危房,地震中死亡的人數是不是會減低一些?地震造成的破壞是否也會減少一些?

災難之後 痛定思痛

如果不是盲目開發西部,如果不是無視生態環境大修水電站,如果不是濫砍濫伐破壞植被,北方的沙塵是否會少一些?南方旱災是否會減輕許多?如果真的把礦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真正把安全生產的各項制度落到實處,中國式的「血煤」是否可以斬草除根呢?

如果主流媒體不是專注於災後歌功而忽視災前防治,如果四川大地震後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檢查和鞏固危房校舍,如果這個社會不是那麼一切向錢看、唯財是舉,如果道德風貌與法治建設能有所改善,災害之前的安全工作是否能做得更足一些?災害之後的推諉之語是否會更少一些?

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缺少災難的民族,而是一個缺少幸福的民族。歷史上的連年爭戰,邊境的烽火連綿,近代史上的半殖民地痛苦以及各種內亂,都已經讓中華民族不堪重負。

災難之後,痛定思痛。人們渴望的是建立一個美好的、摒除災難的家園。連年的戰火不可能帶來國家的強大,接二連三的災難也不可能增加人民的幸福指數。只有從災難中解脫出來,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不受災難的束縛,才可能真正做到強國興邦,才可能真正實現大國崛起。

多難未必興邦,無災更能強國。多難興邦,指的是能夠吸取災難後的教訓,在苦難中吸取營養而走向幸福。絕不是用重複式的苦難層層疊疊如淤泥般埋沒人心,更不是某些人拿來掩蓋人為錯誤的遮羞布。如果將強國興邦的夢想建立在多災多難的基礎上,建基於老百姓的屍體與眼淚之上,這樣的強國夢是否太殘忍了?

「為甚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這句悲愴的詩曾廣為傳誦,但對所有中國人而言,更希望的是一個無災無難的中國,一個讓人臉上洋溢着笑容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