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佳教授回應有兩成六市民認同用激烈手法表達訴求,認為激烈行動會引起反彈。因為主流民意仍然追求社會穩定,如果激烈行動持續,將會出現物極必反的情況。劉兆佳對此只是一般性的描述,但如果深入分析,我們可以有一大堆問題。
就算真的出現物極必反現象,那「反」又如何體現?以泰國紅黃兩大陣營對立的模式,你激我又激,在香港似乎不會發生。如果只是心中不滿,那又如何制衡激進分子?又用甚麼形式反彈?一般市民不要說不會因此而組織社會行動或團體,就算寫文章發表的機會也沒有,最多只是打電話到電台的討論節目,又有甚麼作為?
更何況,從動態分析,那兩成六的數據不是由始至終都是這麼高,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由低至高,此刻才高到兩成六,因為這是意料之外,才嚇了許多人一跳,才成為大新聞。而這個由低至高的發展形勢才是最危險,因為我們無法預測這個數字日後會升到多高。如果勢頭是上升,那就不是兩成六迫使另外一邊的四、五成人反彈,而是這一邊的激進分子不斷向中間推進,一些本來平和的中間分子也接受一些激進手段。當這一邊升到有三、四成,就算另外一邊也有反彈,但已成為對立的形勢,而不是疏解另一邊的激進力量。
事實上,激進力量一旦形成,又豈是非激進力量可以制衡。所以,面對激進力量的上升,一定要由政府回應,而不能寄望另一邊去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