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脫離民意坐困愁城

中大亞太研究所的民調報告推算,全港約有一百五十三萬人贊成只有以激烈抗爭的方式,才有望迫使政府回應訴求,說法上教社會各界感到驚訝。一石激起千重浪,連日來觸動輿論廣泛議論,迫使政府領導層作出合理回應,未料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的文章一出,卻被狠批為政府護短,實非政府始料所及。

民調報告反映經濟民生與社會政治等領域的深層次矛盾近期急劇惡化,管治危機深重,不容否認。某種意義上講,劉兆佳的文章實際上也承認了民調的論點正確,政府刻下真的是「坐困愁城」。

無獨有偶,上個月中,北京人大會議閉幕,總理溫家寶在記招會上全面闡述深層次矛盾的涵蓋面,不約而同地與亞太所的報告相互呼應,市民應該對比兩者的結論,自能有更深刻的領悟。

民調報告發人深省之處甚多,其中最突出的是贊成以激進方式挑戰政府的市民是跨年齡、跨界別以至跨教育程度的,並非八十後年輕人所獨有。很多人以為反對高鐵撥款的抗爭者以八十後的居多,看來並不準確。政府相信會非常擔心,原來管治無方,施政失效,面對的激烈反對聲音與行動,來自社會各個角落。

為甚麼會浮現這樣子的危機?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政策制訂過程,未有充分了解及把握民意,在沒有穩固的民意基礎上,出台的任何政策只能是自以為是,甚至是閉門造車的結果。

委任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黑箱作業,豁免外傭稅的甩漏,生果金強行引入審查機制,慳電膽計劃的莫名其妙以至興建高鐵的缺乏廣泛諮詢,均為明證。○七年七月初,曾蔭權曾經宣示未來特區政府的施政理念會是「走入群眾」,倘若是真心實意的承諾,今天的局面將會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