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政變,總統巴基耶夫逃往其根據地南部城市奧什,前外長奧通巴耶娃上台,掌臨時政府。
吉爾吉斯貧窮,二○○九年人均產值估計只得二千一百美元,以購買力比較,只及香港人均產值的二十分之一。
美國出兵阿富汗,選擇吉爾吉斯為補給基地,為該國帶來巨大外匯收益。美國為說服巴基耶夫續約讓基地繼續運作,據聞把租金大幅增加三倍;但巴基耶夫卻因此得不償失,原因是俄羅斯對此舉不以為然,而吉爾吉斯的石油供應幾乎完全操控於俄國手中。這內陸國家大部分石油須經陸路由俄羅斯輸入,且向來獲俄以優惠價供應。
巴基耶夫受俄羅斯恩惠,卻吃美國「茶禮」,還讓這俄國宿敵在其「後門」外建軍事基地。年前,巴基耶夫曾一度表示軍事基地一旦約滿,美國便須撤走,承諾不再做被視為威脅俄羅斯的事,但最終在美國銀彈攻勢下改變初衷。
俄羅斯不滿加劇,不再讓巴基耶夫左右逢源,一聲令下,所有輸往吉國石油恢復正常徵稅,導致燃油及電力大幅加價,吉爾吉斯民怨失控,俄未動兵卒,巴基耶夫政權已陷入絕境。
奧通巴耶娃奪權即獲俄羅斯承認,臨時政府代表團亦已赴莫斯科爭取進一步祝福,但她卻讓美軍事基地暫時繼續運作。很明顯,奧通巴耶娃明白,美俄角力對吉爾吉斯政局有決定性影響,因而投鼠忌器,不欲刺激美國出手協助巴基耶夫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