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美國民主黨深陷身份政治漩渦

美國明年舉行總統選舉,在芸芸已宣布參加初選或有意挑戰特朗普的民主黨政客當中,仍然以前副總統拜登以及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民調支持度最高,被認為最大機會擊敗特朗普。然而弔詭的是,在民主黨支持者的種族日益多元化之下,拜登及桑德斯作為「白種老直男」的形象,並不是個很好的「賣點」。

民主黨參與明年大選的陣容,堪稱人數空前,更是各具特色,有第一位出櫃同志的印地安納州南本德市市長布蒂吉格,有華裔商人楊安澤,有年僅三十八歲、首位印度教徒眾議員的加伯德,背景、信仰、性取向等,應有盡有。在這種情況下,拜登和桑德斯不僅形象太「正路」,亦嫌不夠「進步」。

特朗普攻擊民主黨對手有特定的詞彙,當涉及經濟議題時,最常用的詞彙是「社會主義者」,例如紐約州眾議員奧卡西奧-科迪斯牽頭提出「綠色新政」,便是特氏的重點招呼對象;而當涉及種族議題,「身份政治」則經常掛在特氏嘴邊,而不幸的是,這正是民主黨目前的政治現實。

種族議題 人人過關

事實上,對所有有意角逐明年總統寶座的民主黨人來說,種族議題無可迴避,美國是否存在「制度歧視」、白人是否享受「種族特權」等,甚至可以說是「人人過關」的考題。前德州眾議員奧羅克對此坦承不諱;麻省參議員沃倫則表示,同樣是單親媽媽,黑人婦女面對的挑戰大得多。

說民主黨參選人種族議題上「人人過關」,並非誇張。「制度歧視」是否真的存在,本來可透過客觀數據作理性討論,惟一旦進入選舉場景,立即變得針對個人,身為這個受益者的白人,如果不義憤填膺、大聲譴責,就肯定是助紂為虐的「同謀者」。最典型的例子是,當被問到曾否經歷白人特權時,布蒂吉格答得相當技術卻如履薄冰,強調自己並不意識到特權所在,但這種「不自知」本身就是特權的一部分,「受損一方肯定比受惠一方更能感受制度不公」。

觀乎去年美國中期選舉,即可知「身份政治」對民主黨影響之深。該黨大量提名女性與少數族裔參選,參、眾兩院議員和各州州長提名的女性候選人創歷史新高;反觀共和黨候選人仍然以白人男性為主,在這種日益分化的氛圍下,候選人的政綱乃至履歷都不再重要,身份認同的標籤才是最重要。說回即將展開的民主黨總統初選,除了率先開打的艾奧瓦州及新罕布什爾州以白人為主,接下來的內華達州、南卡羅萊納州及喬治亞州等,種族均較為多元,為拜登及桑德斯的選情帶來隱憂。

然而這對民主黨來說,卻是一把雙刃劍。堅持以拜登擔綱出選,或會導致部分民主黨人失望,甚至「含淚不投票」,重演一六年希拉妮敗選的覆轍;另一方面,如果民主黨推出更「激進」的候選人,卻可能嚇跑溫和的中間白人選民,最終還是益了特朗普。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不是「身份政治」本身,而是選上台的總統能否真的解決種族不公問題,奧巴馬的八年管治,已經提供了否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