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中小學教師被認為是理想的職業,不但享有合理的薪酬,亦不時會擁有較長的假期。然而,教育工作是日新月異的,致使教師的行政工作有增無減,有時甚至是本末倒置。於是乎,每當出現最後一根稻草,就可能是將業界推向崩潰的邊緣。
去年,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發表調查,指接近九成的教師表示「工作壓力大」,反映教育系統可能出現結構性問題。當中,有不少教師受到長期的健康困擾,但由於課程進度迫切,需要帶病授課的情況屢見不鮮。調查亦發現,大部分現職教師直言,不鼓勵自己的子女及學生將來投身教育工作。
事實上,香港教師的工作時數,是遠超其他已發展地區。平均來說,香港教師每周需要授課三十節,長達十五小時。當然,若將備課及批改作業的時間亦計算的話,就可能需要兩至三倍或更多的時間。行內經常會說「擔簿外出」,就是指將學生作業攜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加班進行批改,這對於許多教師來說並不罕見。除教學工作外,現時教師亦需肩負許多行政工作,包括撰寫會議報告或處理課外活動事宜等,凡此種種都是教師忙得透不過氣的壓力來源。
更甚者是,有報道指現時校方會對教師施壓,將學生成績與教學表現直接掛鈎,有如商業機構需要在每個學期完結前「追數」。如果學生平均成績未如理想,或者「精英班」的分數有下降迹象,那必然會向相關教師進行「問責」。面對如此扭曲的教學環境,又如何能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呢?每當教師壓力難當,難免會將負面情緒蔓延至學生,繼而影響到學生的表現,因而形成惡性循環,使問題每況愈下。
另外,隨着近年社交媒體的興起,對學校的監察可謂有增無減。雖然網絡有助校方、家長及學生之間的溝通,亦更容易對外發播消息,但在資訊更透明的情況下,有教師可能需要利用更多時間處理相關反饋。
在我們求學那個年代,若非事態極其嚴重,家長也很少會前往學校找上老師。相反,現時教師每天需面對的,均可能是個別家長就不同的瑣事「請教」,使教師每天需直接與家長溝通,無疑為他們增加不少壓力。
另一個問題是,學校不是一般的商業機構,教師不能抱着「東家不打打西家」的心態。面對個別校長或上司的不良操守,大部分教師也只能啞忍,可謂有冤無路訴。教育局指出,於兩年前已開始設立機制,由局方直接處理涉及校長的投訴個案。不過,局方的調查工作往往未盡完善,有時需直接向學校索取資料,但又未有足夠權力處理披露投訴者的情況。於是乎,難免會使教師擔心秋後算帳,使機制形同虛設,實乃教育局需要關注的問題。
當然,教育工作者的初心畢竟是在栽培學生,但面對種種不可迴避的壓力,往往只能淹沒在制度裏,難以要求他們可以保持「春風化雨」的情操。久而久之,最終受害的必然是學生,對社會長遠的發展無甚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