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轉變,將會影響整個國際大局。轉變的動力是烏克蘭人民久困思變。烏國獨立以來,經濟是每況愈下,四十多年前我訪問基輔時,其生活條件可比英國,安定和有適度的富裕;而今天普遍工資只是每月三、四百美元,以東歐大國來說,落後成最貧窮之列。而東部地區的戰爭持續,國防開支龐大卻存在廣泛的貪腐。挑戰俄羅斯的結果,是原來的廉價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失掉,換成從西歐高價買俄羅斯天然氣的間接進口,加重國內經濟困難。
連任失敗的總統波羅申科一心投靠美國和北約,但西歐已不想讓烏克蘭的政治危機再惡化,只有美國在鼓動對抗俄羅斯,卻分文不付,反而要烏國購買美國轉售的武器。不解決與俄羅斯的對抗,不解決東部戰爭,烏克蘭是沒法從現時的困境中脫拔出來。
今次總統選舉的結果,顯示烏克蘭人民思變求變。
烏克蘭願變,俄羅斯也願意合作,在西歐維護之下,美國不可能再來顏色革命。於是,變與否決定於新政府怎樣整合社會與政治求變的勢力來推動轉變。
關鍵因素是俄羅斯。依照「明斯克協議」,俄羅斯可以推動談判,讓東部分裂的兩個州以高度自治聯邦體制回歸烏克蘭。至少首先停戰,消除衝突,便可以逐步談判。俄羅斯亦可以支持新政府,談判解決烏克蘭積欠的天然氣費用,和重啟俄羅斯天然氣與石油以友情價格出口烏克蘭,即時紓解烏國經濟的壓力。這兩項措施是俄羅斯在烏克蘭大選前已經提出,只要新政府同時友善回報,當可很快落實。
在歐美資金卻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西歐的軟貸款以政治因素扣壓不給之下,烏克蘭經濟要復甦,便只能依靠中國。中國以「一帶一路」名義在當地已有不少基礎建設投資,不帶任何政治要挾。中烏農業貿易也在大力發展,中國企業更着力把當地大宗農產品轉銷中東、西亞,並以此來改造烏克蘭的出口港口和設施。烏國新政府的經濟振興希望便只能寄託在中國身上。中俄以政經分工實在便是烏克蘭復興的希望與條件。
烏克蘭穩定,不加進北約,美國借之威脅俄羅斯的企圖便會落空。烏克蘭的軍工、科技與農業均有極強的優勢,烏國穩定,單以市場因素驅動,沒法不靠攏中俄。
從軍工技術來看,烏克蘭對中國比對俄國、以色列更重要,且經濟上可藉烏國開發黑海周邊市場,北上波羅的海,西抗親美的波蘭,以及借用烏克蘭與歐盟的自由貿易關係,支援中國在東南歐16+1的發展戰略。烏克蘭政治轉變,對中國是一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