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市審批慢如龜 香港速度淪笑話

香港速度曾經是高效廉能的代名詞,可惜一切已成過去。今日的香港速度不僅跟高效廉能沾不上邊,反而拖拖拉拉,費時失事,從申辦一個小型墟市也被政府部門拖延四個月已可見一斑。見微知著,港府之官僚僵化,效率低下,正是香港競爭力跌跌不休的主因。

眾所周知,兩年前發生的旺角暴亂由所謂的「小販保衞戰」揭開序幕,港府鐵腕掃蕩在新春期間擺檔的小販激起民怨,港獨分子乘機作亂,終釀成大型暴亂事件。港府事後亡羊補牢,時任食衞局局長的高永文主張復辦墟市,立法會墟市事宜小組委員會亦應運而生。然而兩年過去,期間雖有團體在政府協助下申辦墟市,惟反應毀多譽少,不是審批部門太多,權責不清,就是遷延時日,浪費資源,令效果大打折扣。

最新例子是日前在深水埗海麗邨舉辦的區內首個屋邨墟市。申辦的社企早於去年九月已向房屋署提出申請,原定十二月舉行墟市,但署方職員毫無經驗,連收費若干、審批程序也一無所知,轉介復轉介,交涉復交涉,才知悉審批涉及六個政府部門及地區諮詢組織,但因為缺乏通報機制,有關社企耗盡九牛二虎之力跟各部門周旋,最終比原定舉辦時間遲一個月才取得批文,一延俱延下導致宣傳和準備皆十分倉卒。與其說當局的墟市措施便民利民,不如說是關卡重重,跟刁難市民無異。

最不堪的是,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前曾承諾推出「墟市政策」,集中處理墟市申請,但去年首份施政報告卻毫無着墨,擺明走數,申辦墟市至今仍然政出多門,手續繁複,過去甚至有社福機構申請被拒,到底審批準則為何,外界無從得知。事實證明,當局所謂重視墟市只是說得好聽,實際上輕視墟市甚至不屑為之。其實,小販是部分基層市民謀生的一種手段,也是基層市民對抗集團化大潮的一種消費模式,只要管理得當,不僅可以為市民提供傳統美食及廉價貨物,甚至可以發展為旅遊景點,台北的士林夜市名聞遐邇,就是典型例子。

一粒沙看世界,部門處理墟市申請敷衍塞責、互相扯皮,何嘗不是港府胡混度日、鼠目寸光的縮影?港府近年一再揚言要「一站式」辦公,可惜說多過做,許多審批制度都流於繁文縟節,僅上市公司同股不同權問題便導致阿里巴巴當年琵琶別抱,直到去年底當局才決定拆牆鬆綁,早已錯失最佳時機。即使是民生問題,港府同樣毫無效率,單是去年提出的免入息審查交通費補貼計劃,由審批至推出居然需時至少一年,令人望眼欲穿。惠民政策尚且毫不着緊,其他大事之拖拉更是毋庸贅言。

說來實在唏噓,港府庫房愈豐厚,辦事效率反而愈低下;制度、機制、程序愈弄愈多,官僚僵化反而愈來愈嚴重。港府就像一個癡肥的病人,活動能力近乎癱瘓,徒剩下一張嘴巴喋喋不休。香港競爭力江河日下,說到底與官員光說不練、議而不決脫不了干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