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上星期五突然再度使出「組合拳」,出招打壓樓市炒風,招式既繁雜且零散,令人眼花繚亂。如果說六月份生效的「九招十二式」,是港府近期回應樓市炒風熾熱而發出的第一炮,在短短三個月之內連番出手,足以顯示第一炮完全是虛發的空槍,既反映港府官員顢頇無能,亦顯示本港樓市炒風確實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
雖然上周公布的冷卻樓市措施,招數比第一炮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市場對於第二炮的威力,質疑比第一炮只會更多更大。事實上,從港府推出的三幅中小型地皮,合共只提供五百多個住宅單位,可以清楚看見,港府官員根本無法也不敢馴服樓市這頭不羈蠻牛。從來預防勝於治療,可是港府官僚作風積習難改,從來不屑於對付星星之火,認為小題大做,一定要待火苗擴大至成為燎原巨焰,才肯匆忙撲火,卻由於失卻時機,每每令政策成效不彰,弄得自己灰頭土臉。
即使限制摸貨成交對冷卻樓市炒風有一定作用,也是遲來的一步,令人對港府的監管能力,不能不抱懷疑態度。香港之所以成為樓市炒家天堂,除了因為香港是自由市場之外,跟負責監管的官員經常對炒風打擊不力,也有很大關係。
而且港府往往是被動式地見招拆招,盡在一些枝節上動腦筋,始終不敢推出長遠的發展藍圖,對本港城市設計、經濟發展、人口結構、樓市供應配合等,提供長遠的構思,就算近期改變了硬繃繃的勾地制度,肯主動推出土地拍賣,每次都像擠牙膏地推出一兩塊土地敷衍了事,杯水車薪,對於冷卻熾熱的樓市炒風,根本無濟於事。
其實只要港府官員在處理土地供應上肯多一點靈活變通,事情已經有很大分別,例如早前南昌站招標出現流標,主要由於發展規模較大,發展商看不通後市,在出價上不敢太進取,但有關方面沒有作出適當處理,例如將發展規模分階段進行,反而將項目擱置。港府作為本港最大土地供應者,有需要協調旗下兩大機構港鐵及市區重建局,將土地作出適當調撥,持續為市場提供新供應。
除此之外,為了照顧一大群望樓興嘆的中產階層,港府亦須及早研究活化居屋,增加居屋買賣的流動性,借助居屋在二手市場的供應,紓緩因豪宅市場過熱而波及的中小型住宅樓價升溫。
港府調控樓市素來口硬手軟,並非無迹可尋,以剛公布的第二輪措施為例,有行政會議成員未戰先降,承認最新推出的打擊樓市炒風措施,未必有效壓抑來自內地熱錢引起的炒風,如果樓價到達失控的地步,港府有需要考慮限制內地資金炒賣本港某類樓宇。先不論這到底是個人意見,抑或是港府向市場發出的試探氣球,即使士急馬行田,也不可章法大亂,忘了香港經濟發展的根基是以自由市場為本,自香港開埠以來,資金、人才、訊息自由進出,正正是促進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的基礎。
現在樓市發展過熱,監管者不從問題的根本入手,認真解決樓市供需的嚴重不平衡,反而怪罪流入香港的熱錢(不管這些錢是來自內地抑或來自海外),根本是本末倒置,只會進一步破壞香港的經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