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詞釋出油儲 市場反添動盪

國際能源機構宣布向市場投放六千萬桶石油儲備,以紓緩利比亞生產及出口的缺口。是該機構成立三十七年來,第三次釋出緊急油儲,也可說是最難看的一次。首先釋出的六千萬桶油儲中,三千萬桶來自美國,換言之,美國是最積極的。

美國因何願意大破「油囊」?原因很簡單,高油價不利美國消費。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曾經為美國算了一筆帳,油價上漲等於向消費者加稅,油價每上升十美元,美國的消費者購買力就會減少一千五百億美元,拖累國內生產總值增幅減少○點四至○點五個百分點。

美國聯儲局將美國經濟今明兩年增長預測調低,並且將通脹預測調高,可說美國經濟前景愈來愈壞。聯儲局不再推新一輪量化寬鬆措施,其實不是因為美國經濟夠好,毋須再下重藥治理,而是經濟對量寬政策產生「抗藥性」,除非將劑量大幅提高,否則難以見效,只能改向油價落手。

只要翻查過去兩次釋放石油儲備的背景和原因,不難發現今次行動,既無迫切性,也不需這樣大規模。國際能源機構對上兩次動用油儲,分別是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和二○○五年的美國超級颶風卡特里娜摧毀墨西哥灣煉油設施,今次的地緣政治風險,根本無法和上兩次災難相比。

何況當年美國動用油儲,也不過一千七百萬桶和二千一百萬桶,遠低於今次的三千萬桶。再者,利比亞在爆發動亂前,每日輸出約一百二十萬桶石油,但今次行動,相當於日均投放二百萬桶石油,這就不僅是補缺口,而是補凸有餘了。難怪釋出油儲公布後,全球報以噓聲,不管是石油業界、美國共和黨、分析員及各地傳媒,均異口同聲質疑其理據,認為真正原因是為美國總統奧巴馬爭取連任鋪路。

出其不意的手法,確實令油價短期受壓,但華府的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還要看石油輸出國組織是否吞得下這口氣而定。油組已經明言,如果油價因為這次突發事件而下瀉,不排除用減產來托高油價,返回其認為較合理的水平。

美國雖然擁有全球最多油儲,對油價最具話語權,但七點二七億桶儲量畢竟亦是有限數,不能無止境運用,賣少見少政策力度只會愈來愈弱。坦白說,建立油儲目的就是,在市場失衡時穩定價格,可是油價目前仍處歷史高位之下,殺傷力並非很大。

不適當時候用不適當的手段,反而顯示美國國內問題嚴峻,予人此地無銀三百両印象。若華府繼續採用反智的理由粉飾其政策目的,慎防令市場更容易胡思亂想,失去對當局的信任,予製造利淡圖利者更大游刃空間,令石油和股票等市場難歸平靜反添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