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樓市再出招 政策疏漏乏效果

還不過是六月上旬的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出席立法會匯報本港經濟狀況時,表示預算案公布增加樓宇供應、調高豪宅印花稅及提升市場透明度等措施,五月成交比四月少一成,反映措施開始生效。豈料這短暫降溫過後,各區二手樓價全線回升,使得回看一年的走勢,樓價絕塵而去,市民收入增長望塵莫及,形同掌摑港府的盲目判斷,成為現時再出招遏樓價的背景。

事情反映政府不但誤判增加賣地,以及祭出「九招十二式」的功力,而且對於既有的隱憂視而不見。香港今年首季經濟錄得百分之八點二強勁增長的同時,月入四千元以下的窮戶按年由十七萬七千戶,急增至逾十九萬戶,釋放了貧富懸殊加劇的訊號。曾俊華其時還死撐,只是統計問題。失業攀高、貧富懸殊加上青年入職貧窮,市民收入豈可看好,成為樓價虛高的根源。

到本月初,銀行界透露了樓價與家庭收入走勢背馳的事實,雖然謹慎地宣稱「小量脫節」,但背馳走勢已與九七年樓市泡沫爆破前相若。政府自身統計亦揭示,即使在按揭利率極低的情況下,市民的置業購買力在第二季僅約百分之四十一點五,低於八九年至○八年的平均百分之五十二點六。政府還能以統計問題,來避過面對現實嗎?

今次出招除宣布供地計劃及打壓新盤「摸售」,欲左右樓價預期,還由金管局推出三招收緊樓按助拳。然而,所增供應地細供應少,提供的中小單位有限,招數的目標還是對準了豪宅,豪宅漲風確是樓價瘋狂的始作俑者,亦是最具風險所在。其實,樓價飆漲已廣為擴散,新盤舊樓、中小型住宅無一不谷起。而對市民影響最大的,正是二手或中小型樓,因此刻下繼續出招打壓豪宅,即使有必要,對應市民解決置業難亦如同「遠水救近火」,並無積極效果。

欲待打壓效果擴散到細價物業,恐怕須迫使炒家落荒而逃,才能兌現政策效果。政府招數打壓「摸售」,也只在新盤落墨,雖然口說不會對投機坐視不理,但實際毫無效果。因為樓市持續的升勢,炒家已賺了好幾轉大錢,實力坐大後要逼其就範談何容易。加上政府出招見步行步「擠牙膏」,炒家有時間、有空間見招拆招,與政策鬥到無回旋餘地為止。

雙方拚鬥,且不說政府招數不過硬、欠實效,宏觀條件已體現對遏樓市不利:一是長期低利率。美國至快明年才諗加息,港美息差又使香港不必即時跟隨,銀行「水浸」鬆貸動機強烈,金管局盯不緊,樓按隨時有鬆無緊;二是通脹欲升溫。美國量化寬鬆、中國通脹攀高,成為本港通脹的強烈預期,勢必強化買樓意欲,只怕市民欲購無財力,倒是港外熱錢頻頻湧至,把打壓樓價的政策效應沖掉。

一方面樓價漲勢既成,慣性使然即使樓價有所放緩,仍不至於跌入下降軌;另一方面政策疏漏頗多,縱使長遠有影響力,亦未解眼前短期憂患。實際上,宏觀條件勢頭不就,三幾年後供應上來了,只怕到時利率也上來了,根據金管局壓力測試要求,利率漲二厘供樓負擔比率不可逾六成設定「警戒線」,一旦利率加多過兩厘風險不低。換言之,今之政策招數長線是否能看好,還不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