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抑泡無能 居屋政策進退失據

面對低息環境至少持續多一年時間,本港樓市又重拾升勢,而且炒風蔓延至細價樓身上,「九招十二式」已不管用,政府在復建居屋立場明顯軟化,人大政協委員亦紛紛表態支持,使政府可挾「民意」轉軚。然而,「居者有其屋」的使命是助中等收入人士「上車」,並非頭痛醫頭的短期或臨時措施,興建數千居屋單位應急或淪為「樣辦工程」,且遠水未能救近火,政府臨急抱佛腳,還應從長遠角度衡量。

政府今年五月曾提出「活化二手居屋市場」的方略,打雷未見雨下,但直至最近方宣布第一步棋:下月中推出的「居屋補地價貸款擔保計劃」,惟負責計劃的按揭證券公司總裁劉怡翔亦承認,計劃需求可能不大、顯見搔不到癢處。現時全港三十二萬個居屋單位中,有超過二十五萬個尚未補地價,顯示市場相當呆滯。大部分業主都作自住用途,要待有換樓打算時,才會付諸行動向房委會補地價;當中亦大多是「升級」換私樓以改善生活質素,要申請貸款的數額相信只屬小數。

當然,愈多方便和優惠,便愈能吸引業主騰出單位,達到「活化」目的,提供免息分期或貸款都是方法之一。業主盡早補了地價,可以強化或加速換樓的誘因,就這一點而言,活化居屋甚至亦可對私樓發揮「活化」效用。二手居屋吸引力主要在於:大部分位於市區或鄰近地帶,生活方便;價格二百萬元上下,上車容易。有評論認為,活化政策會帶動居屋炒風,但只要供應增多,「僧多粥少」的情況可緩解。

「香港仍有很多二百萬以下的上車盤」的說法,不出半年時間已自打嘴巴。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已非天之驕子,整體入息不升反跌,難以追及樓市快速的升幅,年輕一輩參加工作自立後,亦有安居樂業、成家立室的需求,眼看成為被樓市「遺棄的一群」,怨氣日積月累。對此政府不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政府撥弄的如意算盤,是用「九招十二式」作緩兵之計,待美國進入加息期之後,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偏偏美國加息今年無望、明年亦渺茫,如果不幸落入日本的長期低迷下場,加息更是遙遙無期,炒家推高樓價再無後顧之憂。低無可低的息率、貨幣弱勢及通脹原為「三位一體」,但美國現時怕通縮多於怕通脹,在聯繫匯率綑綁下,香港卻深受通脹威脅,要承受資產泡沫的惡果。

過去炒家的焦點集中在豪宅,只要不影響到普羅市民,何需理會!不過,「兩個市場」的說法已非絕對,叫價二百萬上下的住宅單位,已被擠至偏遠地區「邊緣化」,交通不方便、出入費用高,使之成為置業「雞肋」。

增加樓市供應並不一定是靈丹妙藥,中國樓宇的空置率驚人,亦一樣炒至完全脫離購買力,何況由增加土地供應到樓宇落成,已是數年後的事。三十萬二手居屋「上車盤」是大好資源,如能釋放供應量將可解中短期之急。居屋業主未補地價的原因可能很多:單位實用(私樓太發水)、住開有感情、補地價麻煩或乏財力等等不一而足,政府能提供足夠的誘因,何愁活化不成?可見活化居屋不是光想、光說,要的是創意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