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經濟勢下滑 結構矛盾再暴其醜

新論壇發表的第二季香港經濟信心指數報告顯示,經濟信心指數為八十八點八,按季下跌四點五,其中,以中產人士的信心跌幅最顯著。此外,整體宏觀經濟前景指數亦顯著下跌。這無疑是壞消息,本港上半年錄得的漂亮數據,正在市場信心中像粉筆字那樣,被悄然抹去。這個指數對於香港很重要,因為香港與內地作為「世界工廠」的產業特點不同,香港服務型經濟,信心的支撐極為關鍵,信心顯著下跌,經濟難免下滑。

市民對本港經濟前景轉趨審慎,會反映在股市投資及消費上。剛有調查顯示,本港富戶擁有的流動資產在亞太區居首位,而港人又主要是藉炒股,保障財富及實現增值,這是本港金融業發展的動力源頭,信心轉弱,首先體現為考慮增持股票或基金的人減少。當中有外圍危機影響的因素,但亦證明本港經濟易因外部波動所累,凸顯經濟固有的結構矛盾,長期未得到解決,反而愈演愈烈,激烈的政治爭拗其實是經濟困境的折射。

作為社會消費主力的中產人士信心顯著下跌,使本港消費由此大減,人民幣升值效應,以及內地最低工資推高,更帶動本港成本上漲,預料今年通脹率企於百分之三至四幅度,情況將對民生構成重大影響。港府靠引入內地遊客消費或者移民投資,爭取到的時間空間正在耗盡,現在相關的引水養魚式的支撐經濟策略,弊端正在浮現。這些內地資金潮水般源源湧港,不斷推高消費價格、物業價格,使本港陷入更深的結構矛盾。

上半年經濟一度轉好,引致的就業職位增加,主要集中於低收入職位,樓價和租金卻因為政府以往的政策失誤,以及熱錢推波助瀾急速漲升。一邊是低收入,還要受到通脹攀高所累;另一邊是高樓價、貴租金,形成社會普遍性的生活難、置業難的問題。當中,帶出的「在職貧窮」及大專學生就業難的知識型失業,演化成最低工資,「八十後」抗爭的政治訴求。情況將迫使政府要尋求刺激經濟的良方,抗衡經濟下滑,來調整民生的困境。

然而,政府能夠對症落藥打救經濟的手段有限,最低工資推動的艱難,或以財政分配作救市配套都困難重重。港府派糖式的小打小鬧,面對飛升的生活成本,已連小恩小惠都稱不上,更無謂指望有甚麼大動作,擺平怨聲載道的民生問題。同時,按過往管治智慧,大興土木來刺激經濟,可能加速地產價格漲升的動力,成為催谷樓市的政策,而實際上,大搞基建工程雖然可增進就業,但變成大白象工程,結果後遺更加嚴重,因此這一招已不再靈光。

短期前景主要歸因於外部因素,而這對於香港來說,不見得有好消息,一方面全球經濟有放緩迹象,顯示全球性的消費和需求不樂觀,香港希望得到外來助力,帶動經濟增長的寄望可謂更渺茫;另一方面來自外部的通脹及熱錢的衝擊,恐怕新論壇報告預期的整體樓價會放緩難以兌現,也難以相信,港府在九招十二式功用被化解於無形之後,還有甚麼有效的招數,能促成樓市降溫。生活難、置業難還將是相當一段時期的突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