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冷熱不勻 快車失速飄移

中國昨公布連串六月份經濟數據,最令人意外的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回落至百分之二點九,再度低於「紅線」;而經濟增長(GDP)為百分之十點三,略低於市場預期。這張「成績表」理應讓市場感到滿意,可是中港股市在早段升過一陣子之後,未夠十一時便「變臉」下跌,顯示上半年的「佳績」,仍不足以掃除下半年的隱憂。

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全球堪稱「奇迹」,GDP保持雙位數升幅,CPI在年初定下百分之三的不易控制的標尺,然而,上半年還是達到了指標,既要經濟高速增長,又要通脹控制在低水平,「高增長、低通脹」勢頭,以致中國的經濟奇迹,難免令全球財金官員羨慕不已。本月印度、馬來西亞、韓國和泰國等亞洲國家已先後加息,但中國今年加息的威脅卻逐步解除,又令經濟學家大跌眼鏡。

以「不變應萬變」是現時無可奈何下的政策,中國的經濟數據一直是「冷熱互見」,熱的是GDP和出口數據,消費和投資的另外兩頭馬車也令人滿意,惟冷的是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和用電量。經濟分析員一般對用電量的重視程度尤高於GDP,原因是中國的八成用電是工業用途,乃內地工業的寒暑表,數據造假不得,不同於GDP容易「發水」。

中國六月份用電量同比增長百分之十四點一四,增速比五月份下降了六點六六個百分點,還未計及今年天氣較熱的因素,再看PMI連續兩個月回落,使人懷疑中國的增長已告見頂。下半年形勢趨於被動,主要看外圍歐美市況,縱使六月份出口仍維持百分之四十四的強勁增長,惟可能亦是企業在出口退稅取消前「搶閘」造成的假象;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已連挫三十多天,至十四個月低位,又是一個與出口強勢相互矛盾的數據。

在經濟數據公布之後,部分投行即時調低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測,蘇皇將明年的GDP預測由百分之九點五調低至百分之九,中金預期會回落至百分之八點八。同時,聯儲局亦調低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測,經濟回落有「全球化」迹象。現時的爭論是:應不應該重新推出刺激經濟措施。但正如總理溫家寶所言,目前處於「兩難」局面。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同一招數再重複,能收到多大效果?量化寬鬆日本用了二十年,到頭來亦是以開源節流作結。

中國的四萬億人民幣投資已擲了出去,雖不能否定其成效,但也埋下地方財政枯竭的禍根;出口的壓力料在下半年浮現,剩下的消費「引擎」,似乎唯一可為倚仗。薪酬普漲添加了內需的動力,但觀乎汽車和彩電的銷售連續兩個月回落,又好像不敢那麼樂觀。樓市稍有調控放鬆風聲,炒家又蠢蠢欲動,打壓樓市一點不能鬆,消費就不能指望借力財富效應得到催谷。

央行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可圈可點,何謂「適度」沒有標準,也是在適度寬鬆的政策下,把四萬億擲了出去,是「偏鬆」或「偏緊」?適度寬鬆或可解作「靈活調節的閥門」,步步謹慎「摸着石頭過河」,也頗考政策功力,且看樓市是軟着陸或硬着陸,能價跌量不跌屬官方最樂見,但想得美,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