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行業性問題

直資學校的問題相信仍然會熱炒一段日子。不過,事件有一個好處,就是除了一間新校未有違規例子之外,其餘都發現大大小小的問題,那就等於全部直資學校都有不同的問題,這成為了行業性的問題,而不是個別的問題,所有直資學校承擔責任和壓力,平均分配。

對於直資名校來說,這些問題都不會對收生有嚴重影響,學生家長接受訪問時,也表明是在意於教學成績,而不在乎多收一些款項,又或者行政上有缺失。

事實上,直資學校是額外收費的。這些學校可以在加收學費的情況下仍然生存,證明了它們有市場價值。一般的直資學校都有足夠學生,那些老牌名校就更加不愁「客路」;何況直資學校的問題只是多加學費,對那些想子女入讀名校的家長而言根本是區區之數,部分家長更可能樂意多加一些,因為這是他們能力所及,而且多加學費,更有名牌效應。

對於這些問題,本欄之前已經指出,不必太過負面。直資學校本身就是新事物,所以許多做法都不能墨守成規。例如資金運用,大學也會將一些發展基金用於投資股票和基金,以賺取回報;那麼,中學如果有多餘的流動資金,是否硬性規定必須放在銀行做定期存款?當然,大學的規模和中學不一樣,中學在管理這數以千萬元計的投資也存在風險和困難。投資取代存款雖然是違犯了規條,卻不是為了私利,能否有一些調整?教育局其實可以重新檢討。

不過,直資學校的結構上有問題,就是一套運作方式,而資源卻同時來自公私兩方面,中間有任何混淆,就立刻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