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殺校背後

香港發展直資學校,目的是擴大私營學校,讓經濟有能力的家庭多所選擇。但直資學校不少資源來自公帑,因而嚴格地說,不是完全私營,屬政府以公帑資助家境富裕的學生。

發展直資學校是政府部分高官及他們的關連人的願望和努力,應該說是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不一定從香港教育整體發展長遠考慮。

當然,學校制度多元化,有利社會人才與知識的發展,但私營學校針對家境富裕學生還要政府直接或間接補助,卻是說不通道理。

由於直資學校學費和其他費用高昂,並非普羅大眾可支付,即使有少數的獎助學金,窮家子弟就讀亦不容易。直資學校財政相對充裕,投入較多,辦學效果較佳,加上富家子弟有許多學習上優勢,故直資學校多屬名校,學生成績及出路較佳,助長了世代傳襲的優越社會經濟地位,影響社會流動。

當然,官校和津貼學校中也還有不少好學校,特別是官校,不少比由津校轉直資的名校有更長的歷史和更好的成績。政府在支持直資私校發展的同時,理應大力推動有條件、有成績的官校擴張,從而給窮家子弟提供好的教育和社會流動的條件。

可是,或許是政府高官偏愛直資私校,對官津校不重視,甚或不喜歡,盡量抑官津而助直資,因而趁人口老化、中小學生減少之際削減教育經費,不顧長期積累的龐大投入(金錢與人才、知識),一刀切殺校,目的只是減少經費支出,不是提升教育質素和水平。

教育局變成了企業思維,把學校看成為成本中心,要降低成本,但是政府省出來的錢又往哪處使用,放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