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北京舉行中日友好協會成立六十周年紀念大會,會長宋健和副會長井出正一分別代表中方和日方講話。相信,這是目前代表了中日關係的主流。其中,宋健尤為睿智,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中日關係的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其實,吵架也不是壞事情,吵架也是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
事實上,吵架首先代表了北京對外政策的變化,那就是不再一味「韜光養晦」,不再一味忍讓,該爭的也要爭一爭。對於這一點,日本以及國際社會當然會奇怪、會不適應。
其實,中國外交界自己也不適應:一個是抱住「韜光養晦」不放的人,不適應是當然的,要針鋒相對,就要動腦子,要精確計算得失,這比起做鴕鳥難得多;另一個是官方對民間的不適應,外交本來就不僅是中央的事,民間的力量更大,北京高層對於如何運用民間力量,還要交很多學費才行。
以三禪愚見,說吵架好,重要的是不掩蓋矛盾,讓雙方都知道對方的立場,以免誤判。當年,鄧小平說「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北京一是施緩兵之計,因為中國當時的主要精力放在現代化起步之上,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也需要日本的資金;二是中國也不想中了美國「以一島傷兩國」的陷阱。但是,日本方面顯然誤判,他們目前將分別與俄、韓具爭議的北方四島和竹島視為有領土糾紛,但是對釣魚島則認為沒有糾紛。因此,北京吵架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
自然,吵架不等於打架。三禪相信,目前能突出釣魚島的爭議性,北京也算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