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香港一定得?

大躍進時代,有一年,西德搞了三千四百萬噸鋼鐵,英國搞了二千四百萬噸,法國則搞了一千七百萬噸。毛澤東看了報告,就說:「他們都是搞了很多年才達到的。我看我們搞幾年慢騰騰的,然後再說。今年、明年、後年搞紮實一點。不要圖虛名而招實禍。」

香港申辦了一屆東亞運動會,事實上倒是搞得風風光光,至少政府過去一直忽略的足球運動,在東亞運輝煌過後,也獲得了政府的重新重視,特區政府也就在這屆東亞運裏圖了一個虛名。

當今搞國際大型項目,是誰拿出最多的錢出來,誰就可以承辦項目。價高者得,價低者失,是自由經濟社會的規律。前屆的多哈亞運會,預算是二十八億美元;今年年底廣州舉辦的亞運會,預算已經飆升到高達二千億元人民幣。兩地都是當時出價最高而獲得申辦權的。我想,香港今時今日才拿出「區區」四百億港元,與其他申辦城市相比,無疑是以小搏大、以卵擊石,最後只會重蹈當年「香港一定得」的覆轍。

有人說,亞運會的成功,關鍵不一定是金錢,比如說東道主市民的友好跟激情、微笑和服務、理解與溝通,以及心與心之間的包融等等,也會令運動會成功。但我擔心,如果「惡阿珍」事件此起彼落地在香港發生,豈不是香港連贏得申辦權的籌碼都沒有?

又試想,從運動場地的空置情況看來,已見到香港市民的運動普及率不足。如果市民本身就不熱衷於運動,舉辦亞運又何來加強市民的自豪感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