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緬甸可變

緬甸將於十一月七日舉行二十年來首次民主選舉。從選舉的民主性來說,應該是十分不足的。緬甸政府稱目前階段屬訓政時期,有點像孫中山先生的民主發展理論,只是整個民主進程的一個過渡階段。但相對於軍政府獨裁,這應是一個大進步。

對緬甸國內來說,這種訓政式的選舉仍然保障軍隊干預政府的能力——軍隊代表佔了議會四分之一議席。改變的辦法有兩個:一是杯葛選舉,甚至進行流血革命,推翻軍政府。但似乎機會不大,像昂山淑姬杯葛選舉,只得黨內元老支持(大多在七、八十歲的年紀),黨內年輕一輩寧棄黨參加選舉;二是參加選舉,在議會政治內推動民主進程加快實現。

在國外,美國、歐盟、日本等制裁緬甸,作用不大,這種孤立卻妨礙緬甸通過開放和經濟發展帶來政治變化的可能性。緬甸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大米、玉石、木材產量豐厚。歐美經濟制裁多年,緬甸近年卻經濟穩定,出口增長,外匯儲備積累,也全不受金融海嘯打擊,且如大米、海產的出口更受惠於泰、越等國的經濟困難。歐美再制裁下去,應沒結果。

緬甸的地緣戰略地位,使中國要刻意拉攏,印度討好,泰國、越南、孟加拉等增加貿易,南韓則積極爭取其資源。歐美制裁制止不了中、印、泰、越等國,也阻止不了緬甸人到新加坡留學經商,緬甸還可有長遠發展機會。

政治制裁絕對不如經濟合作般,能夠為社會帶來低成本、低風險的良性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