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界:毛澤東抗美狂轟炮彈

北京軍方專家說,打贏韓戰靠無畏精神。作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毛澤東倒很重視武器因素,他高度評價一九五三年韓戰最後一戰的「金城戰役」說:我們能夠集中發射幾十萬發炮彈,再打它兩、三、四次,敵人整個戰線就會被打破。真有點唯武器論。

當年一窮二白的中國在十四天的「金城戰役」就狂轟幾十萬發炮彈,主要靠蘇聯進口,但蘇方嫌消耗太大。毛澤東請求蘇聯在當年頭四個月提供二百三十五萬發炮彈,蘇聯說盡最大能力只能賣給六十萬發。當時,周恩來向史太林報告中國軍費佔國家預算的比例:一九五○年百分之四十四、一九五一年百分之五十二、一九五三年百分之三十七;史太林批評數字太勉強,他們在戰爭時期也沒這麼高,且當時中國沒有真正打仗。周恩來申請貸款四十億盧布,其中三十一億是軍購,被史太林一口拒絕(見俄國解密檔)。

近日「新華軍事網」披露,在一九五二年後志願軍配備大量蘇聯火炮,產生了依賴炮兵、忽視爆破、喜用野榴炮、忽視迫擊炮的傾向,使大口徑炮彈的消耗劇增。有的軍打敵一個加強排,即預算炮彈三千四百多發;有的軍一天打敵一個連的幾次反撲,便消耗五吋榴彈三千二百多發。不僅後勤供應緊張,國家財力也非常吃緊。一九五二年上甘嶺戰役,四十三天共消耗彈藥五千噸,比上年四十七軍抗秋季攻勢的消耗增逾三倍;一九五三年夏季反擊戰中,六十軍五天就消耗近一千四百噸彈藥,是上甘嶺戰役近兩倍半。其中蘇式120迫擊炮彈藥已無庫存。

歷史證明,韓戰並非小米加步槍對抗飛機加大炮。「金城戰役」打退韓軍四個師,中國集中了三倍兵力和一點七倍火力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