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台灣經濟高增長背後

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的最新預測,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八點二四,是近二十一年來的新高。其中不少是由內需所貢獻,民間對經濟前景有了信心,消費信心指數升高,大家敢消費了,因之常有人戲說如此會造成「人在天堂,錢在銀行」的情況。

台灣今年經濟高增長也拜兩岸簽訂ECFA所賜,據經建會估計,降稅清單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約有零點四個百分點,因五年內才完全免稅,故ECFA的後續效應需慢慢地發酵。

但在滿心歡喜台灣今年經濟高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急劇惡化,暴增至八點二二倍,表現在失業人數大增,薪資負增長。據主計處調查,去年家庭所得差距擴大至六點三四倍,為史上新高,若未計入社會福利及稅賦等政府移轉收支,所得差距則暴增至八點二倍,馬政府執政兩年來貧富差距連續刷新歷史紀錄。

造成台灣貧富差距拉大但又創經濟高增長之矛盾現象,乃在於台灣產業外移特別嚴重,以及稅賦不公,對高科技大企業優惠和減稅,特別是近來盛行三角貿易,「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方式更是助長了所得分配惡化,失業率居高不下。

全球化後台灣產業結構從勞力密集轉型到資本及技術密集領域,人力需求銳減造成了高失業率,經濟增長並非全民共享,成為馬政府上台後高唱的庶民經濟最大的考驗。

現台灣產業外移的結果,出現失業率攀升薪資倒退問題,經濟增長只有大企業受惠,受薪階層要面對房價炒高、物價上漲等問題,這種所得分配不均的經濟增長,只會擴大貧富差距,讓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衍生下去必造成社會問題,經濟高增長並沒有給社會帶來太多歡欣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