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建居屋研議在政府內部及社會各界非常熱烈,前者還是舉棋不定,後者正逐步形成主流意見,支持某種新形式的復建居屋,以解決年輕一代中產階層置業難的問題。那邊廂地產商積極投地及儲地,令樓市未見實質降溫。
近日港九新界各區的一手及二手樓宇銷情未見回升,保持平穩,政府內部如何評估早前推出的規管措施的有效性是有趣的問題。自從去年施政報告發表後,政府推出一系列壓抑樓市過熱的措施,一浪接一浪從未停止過,期望累積的效應能逐步發揮作用,便毋須重新考慮極富爭議性的復建居屋議題。
事實上,五月初,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曾經發表文章,闡釋政府的房屋政策,當時的取態仍然強硬,不支持復建居屋之議。鄭局長認為政府有責任協助「居者有其所」,而並非「居者有其屋」。
住屋是基本需要,是民生問題的根本,居無定所而被迫流落街頭,是政府施政之恥。政府承諾凡符合入住公屋的基層市民,應該三年內有望上樓,現時政府繼續興建公屋,每年約新增一萬五千至二萬個單位,問題是中產階層因入息及資產條件所限,只能租住私樓或買樓,在中小型住宅近年價格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中產的困境廣受社會關注。
樓價持續上升,甚至在一段時間急升,容易觸動市民的神經線,亦無可避免會推動年輕中產者的置業需求,所謂「租不如買」,要徹底解決居住問題,惟有「死慳死抵」儲夠首期來買私樓。
鄭局長認為,只要能從多方面下工夫,包括嘗試提供規限單位數目和面積的中小型物業發展土地,打擊投機活動,增加市場透明度和控制樓按信貸,「上車」不一定要選擇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