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文化多元化

粵語的爭議在政治上可能引起一些擾攘,相信很快會平息,但在社會文化層面上的影響,卻可能非常深遠。

爭議帶來對廣府話的探究,社會各界必然追溯歷史,從而追溯出不少中原河洛居民由北方避胡亂遷徙南方,翻越南嶺到廣東的過程,以至在廣州附近聚族而居的歷史演變。面對這段歷史,廣東便不是南蠻,而是有桃源避世、禮失求諸野的涵意。北方正朔,也不一定代表中國歷史的正統,而是漢胡雜居、農牧文化衝擊以及對中國歷史社會文化傳統的改變。

傳統元素可能包含落後,文化交雜可以帶來創新,但要這樣看,首先就要破除封建王朝的中央觀念,把中國各地歷史上不同的演化看作多元化的發展,共生出如社會科學最近的說法,即共同和互動的演化(Co-evolution)。沒有哪一個是先進或正統,只代表廣大民眾在中國大地上以生活實踐產生出來的不同結果,也因此沒有抑此揚彼的理由。

作為國家和社會,應該尊重每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方言習慣,甚至相互維護,如此便能擺脫中國封建時代歷朝農民起義或外族入侵帶來的文化專制的限制。隋唐盛世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共生衝擊,今天中國若邁進盛世,也應回歸到多文化共生的基礎。

粵語爭議的歷史社會意義便是推動中國,走出文化專制或單元化的陷阱和困境,放開胸懷。以此思維,我們也應反對英語(實質是美語)的文化霸權,中國的國際化也應多元化,就像隋唐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