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自動化生產

早一段時間我在港台主辦的《城市論壇》提出,港商將其生產自動化未必可以挽救他們在珠三角的工廠。我的意思是港商要提升競爭力,單靠買自動化的機器是不足夠的,更重要的是依靠工人,提升工人的參與及技能水平。

背後的考慮基礎是二十世紀以來製造業生產方式的大變化,在網上便有人批評我,說我竟然認為手工比機器做的更好。假若我們處於十九世紀,或許可說機器比手工好,特別是指沒有工業經驗的農民所作手工。但絕對不能指傳統工匠的手工,那些已是工藝,在工業革命前是精美手工,工業革命後到今天,工匠的手工還是精美手工,機器做不到。

不要說意大利、法國等的消費品的手工精品,即使汽車,以美國為首的汽車自動化生產,質量遠不如手工精製的英國勞斯萊斯和意大利的跑車。日本改造美國汽車的福特生產方式,優勝之處是前線工人的生產權。最近豐田等出問題主要是因為重自動化,在日本以外地區放棄了前線工人的參與。至於飛機,若往美國波音飛機廠參觀,當可看到是人工裝配,不是靠機器自動化。

機器自動化保證的是一定的質量標準,但不是最好,更被動地依靠大批量生產,少一點便不符成本要求。在近一、二十年,國際市場變化已經使美國淘汰自動化的大規模工業生產方式。港商以前是靠低工資和成本外部化,今後面對的是急平、小批量的下單方式,生產自動化已經不是應對的方法了。時代和市場已經轉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