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布八月份外匯儲備,一如所料連降四個月,令人意外的是減少達九百三十九億美元,跌幅遠超預期,拖累離岸人民幣匯價在消息公布後急挫。
市場普遍認為外儲大減,一方面反映投資者憂慮中國經濟前景而把資金大舉調走,另方面是中國於八月中主動引導人民幣貶值後擔心跌勢太急,要耗用外儲穩定匯價,結果是外儲縮水之快嚇市場一跳。
理論上,中國目前的外儲規模遠高於合理水平,現階段仍屬健康調整,對人民幣匯價相信只有短期影響。一國貨幣匯價最終取決於本身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由於中國經濟下行仍在可控範圍內,外儲持續減少本來毋須大驚小怪。不過,合理規模是一回事,以甚麼速度回到這規模又是另一回事,現在最令人擔心的是降速太快,且無序完成。
中國外儲規模近一年來出現下降趨勢,七月約為三萬六千五百多億美元,比六月下降四百二十五億美元,八月再降至三萬五千五百多億美元,減幅達百分之二點五。如以季度計,截至今年第二季外儲規模亦連降四個季度,更創一三年以來新低。
外儲變動是人民幣匯價能否穩住的重要指標,最新數據公布後無可避免令人民幣受壓。從八月十一日人民幣匯價兌美元大跌後,匯價波動已開始常態化及市場化。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標準推算,中國的外儲合理水平是二萬六千億美元,現水平的外儲可謂十分安全;至於外國機構的報告則以現在中國外儲消耗速度推算,估計今年底外儲將無法支撐人民幣匯率。這些看似矛盾的推論,分歧在於資金外流是否可控。
美國加息預期掀起新興市場撤資潮,中國碰巧經濟放緩及股市大跌,資金確實加快外流。現時部分主要經濟體正進入量化緊縮新時代,在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下,新興市場外匯儲備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問題是各國如何駕馭由此引發的經濟挑戰。
外儲不是愈多愈好,可是人民幣並非可自由兌換的所謂「硬貨幣」,為維持較大規模的外儲,對於中國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要穩定匯率就需要消耗一定外儲,是否繼續亮紅燈,要視乎人民幣短期內的貶值預期會否惡化,長遠則視乎經濟基本面能否支持匯率穩定,若刺激經濟的措施及時和有效,未來數年增長保持適當水平,外儲縮水的危機也可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