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麻痹釀股災 幣戰開打無贏家

全球金融市場經歷兩周的顛簸,近日始告喘穩,各方點算損失,無論大小投資者甚至對沖基金均大多不能幸免。跌市的元兇直指中國經濟,人民幣貶值在時間上成為燃點藥引的黑天鵝事件。然而,投資者對風險掉以輕心,才是股市崩盤式下跌的最主要原因;跌市是最好的警醒,投資者須趁喘息期做好防風措施。

經濟危機聽得耳朵長繭,商品市場早已淪陷,輪到股票市場高處不勝寒,現只得債券市場仍可遮風擋雨;但中國配合匯改減持美債,亦可能使這唯一的避風港岌岌可危。即使有機會在跌市中獲利的對沖基金亦告損手,對沖基金去槓桿化過程同時加速股市跌勢。總結教訓,看漲的投資者對升市過度習以為常,看跌的投資者在六年牛市中已相繼陣亡,就算看淡中國前景的對沖基金大不乏人,但中國只是半開放市場,真正能有上佳回報的基金寥寥可數。

股市有漲有跌如潮起潮落,但投資者似有恃無恐,中國經濟向下已持續一段時間,新興市場走資、貨幣戰、聯儲局部署今年加息等警號均置若罔聞。無論罪因是中國經濟或聯儲局加息預期,均非意料之外事件,人民幣突然貶值一石激起千重浪,甚至眼看加息在望的聯儲局亦可能勒住,一直順風順水炒加息的美元突然轉勢,導致一些看漲美元的利差交易被迫拆倉。全球金融緊扣環接環,看似風險可控,實質包藏禍心。

儘管全球金融市場比前穩健,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後各國財政根基穩固,○八次按海嘯後金融機構亦不敢造次,甚至歐債怎麼難解也事在人為,危機意識開始鬆懈,開動印鈔機比甚麼都強,但因熱錢充斥而催谷起的超大型泡沫卻原來是溫水煮蛙的過程。

鐘擺由一個極端盪向另一極端當然不好受,美國是最後一塊未倒下的骨牌,但不妨回看歷史,六年的牛市已算長久,近二、三十年來股市更為波動,每十年有一次大型股災,自一九八八年以來,MSCI全球所有國總回報指數歷經十六次回調,平均跌幅達兩成。

股市的大時代令人亢奮,但貢獻全球GDP三分一的中國愈來愈迷失,單靠美國百分之二的經濟增長來支撐未免過於天真,加上全球人口老化,未來的挑戰並不見得比前容易應付,且更考驗耐力;而大部分國家已用完減息這武器,僅能用貨幣戰來打一場沒有贏家的燒錢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