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憧憬破碎 投資概念改寫

關乎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三中全會閉幕翌日,從中港股市反應,大概可體會到投資者的感受,之前炒得熱烘烘的改革概念可說全部落空。這次會議是制訂未來十年的改革大方向,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主要集中在大原則論述,與市場喜愛的「即食好消息」有很大落差。現實是中央常說的制度改革紅利,並不如投資市場期望的能夠即時釋放,因此一些既有的投資概念也要改寫。

在這次會議召開之前,投資市場最大的憧憬可概括為幾方面。第一,打破國企壟斷,讓民營企業有更大發揮空間。第二,金融市場加速開放,利率、匯率加快市場化,開放資本帳被提上議事日程。第三,配合新型城鎮化改革戶籍制度,讓農民更易進城,為零售消費、服務及房地產引進大批生力軍。如果這些重大改革措施全部落實,絕對可迅速轉化為企業盈利及投資收益。

不過,三中全會的公報特別強調中國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並且要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及影響力,意味着國有企業主導地位將有增無減,不存在國退民進。那麼之前炒得火熱的民企辦銀行,實際還有多少想像空間呢?一些重要產業例如電訊、石油開放市場予民資進入,經營環境有多廣闊?就連近日紅透半邊天的電商網購,是否可以無限擴張也有疑問,相關概念股恐怕得先抖抖氣。

早前隨着上海設立內地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業改革和開放被視為只剩一步之遙。不過,在整份公報中,「金融」兩個字近乎隱形,如不仔細尋找,必定睇漏眼。雖然中央很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背後是否指金融資源的配置,看來沒有想像中直接。而且在開放促改革和穩定為先的前提下,金融改革不可能太快,瞄準金融市場化的炒作概念,肯定要降降溫。

那麼以新型城鎮化作為促進消費、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重要手段,是否可以擔當火車頭角色呢?理論上可以,實際進度則甚為緩慢,因為農民作為城鎮化的生力軍,還不知何時才可以擺脫戶籍制度的束縛,自由進入城市,因此很難期望內部消費會突飛猛進。相對而言,房地產受到的影響或許較輕微,因為今次會議沒有明言要打壓樓市,單靠現在的剛性需求已夠玩很長時間。

中央無疑很重視利用市場配置資源,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具有決定性作用,可是這裏所指的看來並非具體操作層面的市場准入,而是改變政府職能,調整政府在市場中的角色,減少行政干預,並把一些地方經濟權收歸中央。這類制度改革釋放的紅利,需要長時間鋪排才能落實,過程像摸着石頭過河一樣,顯然不是短線炒作的爆炸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