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說,台灣外匯儲備已納入約七十億美元等值人民幣,所佔比重約百分之一點五至二,這是一個不多的量,但預料未來繼續擴增。相比許多經濟體早已陸續加入儲備人民幣,台灣並非跑在前面。踏入後金融危機時期,人民幣國際化明顯加速,顯示了在貿易結算、國際儲備及投資功能急速漲升的需求,使人民幣這把火得風勢之助迅速燒旺,進展超乎想像。
另一消息說,有研究指在中國二○二○年的國際貿易中,用人民幣結算的貿易將佔三成,金額達三萬億美元。這數據在應用、流通上,為人民幣的認受性下了註釋,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項調查顯示,今年上半年美國公司的人民幣支付量,較去年同期增近九成;人民幣目前在美國對華支付中佔百分之十二,高於去年同期的百分之八點五。
人民幣被受落不是憑空而來,首要其幣值穩定,多數將人民幣加入外儲的經濟體,都對華貿易有盈餘。以人民幣貿易結算,使得從中國進口貨品時,中國廠家省卻對沖成本可給予折扣(一般百分之三至四),增加了銷售的價格競爭力。而在面對中國旅客的銷售環節廣泛使用人民幣,亦不愁其流通性不足。
流行的說法將人民幣國際化分作結算貨幣、儲備貨幣和投資貨幣三個階段,依次循序漸進。但現時在國際化加速前提下,循序漸進模糊起來,結算功能推動擴張儲備,儲備擴張推進開放投資,目前內地正不斷增加「初級投資」---銀行間債市的對外額度。這種狀況勢必令人民幣三步併作兩步走,實現完全自由兌換所需時間縮短。
人民幣加速國際化進程,是中國當局的政策選擇,意味着既是必要又是有利。然而,凡事有好就有壞,人民幣快速國際化必有其風險,先是難避美元「天敵」,因為人民幣在國際流通的每一步拓展,都擠壓美元這個霸主貨幣的空間,內地許多議論就用上「抗衡美元」的說法。事實上,後金融危機時期,美國債務提限或違約的爭拗、量化寬鬆放與收的風險,都可能推動離棄美元親近人民幣。
對人民幣崛起美元未作甚麼反應,只怕是時機未到,畢竟人民幣還未自由兌換。未來美元反「抗衡」勢必有動作,關鍵是人民幣只顧快步國際化,未顧及「強身健體」。首先是貨幣基礎欠紮實:一是納入特別提款權(SDR)還須有重大進展,二是仍須有足夠黃金儲備「打底」,支撐貨幣信用。
此外,人民幣保持認受性,需要有強大穩健的經濟及金融,譬如像美國;需要有穩健的財政,譬如歐元誕生還未強大到足以挑戰美元,就因本身內在缺陷,引爆瀕臨崩潰的危機。中國「體魄」種種不足若無快速改善,人民幣快速國際化這把火,則會灼傷自身,未來重演「歐元危機」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