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接軌國際 平衡莫失分寸

本港是國際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港交所致力將香港證券市場與國際接軌,把監管尺度提升至國際水平。其中一項念念不忘的措施,是推行強制季度報告,希望藉着增加上市公司業務的透明度,令投資者更好地掌握上市公司經營和盈利變化,在投資上知所進退。

目前全球採取季度報告的市場,包括美國、歐盟成員國以及與本港關係密切的A股市場,而且行之有年。不過歐盟最近公布,區內所有上市公司由二○一五年開始,每年只需提交兩次業績報告,即半年報告及全年報告,比原來要每季提交,全年合共四次業績報告,減少幅度高達一半。

歐盟的解釋是取消季報有助上市公司減少成本及行政負擔,新措施對中小型企業尤其有利,此舉也可避免上市公司因顧及季度「成績表」,變得過分短視。歐盟方面的解釋其實並無新意,這也是一般反對採納季報制度者所持的理據,歐盟在保障投資者利益和顧及上市公司利益之間,作出了在國際社會眼中視為倒車的決定,令人不無意外。

由於歐盟的倒車行動,港交所原本就推行強制季報的市場諮詢,也決定暫停不做,換言之,等於將強制季報措施再次束之高閣。對於港交所、上市公司以及投資者而言,誰得誰失,一時之間不易作出判斷。事實上,強制季報措施由最初提出至今,已超過十年時間,中間也曾經歷過擱置不談的階段,反映這項措施甚具爭議性,不易取得共識。

從保障投資者的立場看,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季度報告,以增加營運透明度,對保障投資者更有利,是很明顯的道理。中小規模的上市公司若要應付季度報告,當然是百上加斤,但並非無能為力。參照本港創業板奉行季度報告原則,在創業板上市的中小規模企業照跟如儀,可見企業規模大小,並非採納季報制度與否的關鍵原因。

美國作為世界上具領導地位的金融市場,固然是全球各致力發展金融中心地區的學習對象,與本港關係更密切的內地市場,其實也是季報制度的支持者。現時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數以百計,同時在滬、深及香港兩地上市的企業數目亦多,港交所若煞停季報制度,必須面對本港和內地市場對上市公司業績報告要求的差異,形成兩地市場監管上融合的障礙,相信這種情況並非港交所樂見的結果。

既然增加市場透明度是港交所倡導的方向,港交所應該以身作則,無論最終在港推行強制季度報告與否,都要向市場作出清楚交代和解釋,讓大家明白問題的利害所在。監管機構若切實做到加強與市場溝通,匯合各方專家的意見,加強現有的優勢,本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才可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