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製造業同步放緩,經濟增長乏力,但整體物價卻愈升愈有,通脹高高在上,全球陷入「滯脹」的恐懼不脛而走。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剛剛發出警告,認為當資產泡沫和通脹壓力不斷增加,為了應對滯脹,各國可能被迫進入加息通道,有可能導致流動性過剩局面逆轉,不但令脆弱的金融體系遭殃,實體經濟亦會受拖累,要大家小心。不過,現實可能與劉明康所想像的剛好相反,如果滯脹真的降臨,試問有哪一位央行行長夠膽輕言加息呢?
滯脹是指經濟增長停滯不前之餘,同時存在高通貨膨脹。環顧世界各個主要經濟體,經濟表現強弱懸殊,但整體來說仍保持一定速度增長,就算能源及食品價格持續高企,名義通脹率進一步上升,滯脹是否真的已殺到呢?對此普遍會以廣義的眼光衡量,如果某一個地方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低於長期趨勢水平,大體上已可視之為停滯,因此很多國家尤其是歐美確實不應對滯脹掉以輕心。
當經濟停滯而通脹高企,加息是否合適選擇,主要取決於通脹的成因。通脹一般可分為需求推動及成本推動兩類。歐美經濟復甦乏力,失業情況嚴重,還未從金融海嘯的創傷恢復過來,消費動力非常薄弱,根本不存在由消費需求暢旺造成的通脹壓力,談不上需要以加息來壓抑。至於能源及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的確對經濟復甦產生負面效果,但並非加息可以改善,反而雪上加霜。
對於中國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上述兩類通脹均存在。以中國為例,接近百分之十的經濟增長,顯示各類需求包括投資及消費均強勁,說經濟有點過熱亦不為過。當然,能源及食品價格不斷上脹,由此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必然會令情況更為惡劣。雖然貨幣政策未必管得了輸入型通脹,但壓抑一下內部需求,透過經濟降溫為物價減壓還是可以的。
因此中國加息的條件確實存在,但這與應付滯脹似乎扯不上太多關係。正如劉明康一再重申,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總體良好,反映當局認為中國面對的問題是通脹而非滯脹。不過,如果經濟增長繼續減速,通脹卻高居不下,那麼中國亦有出現滯脹的風險,屆時還能不能以加息來應對,實屬疑問。
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已瀕臨滯脹,更加肯定不會輕言加息,因為在經濟增長與通脹兩者之間,當前最令人擔心的是會否陷入雙底式衰退。無可否認,之前的連串超寬鬆貨幣政策,直接和間接種下今天的通脹惡果,可惜經濟還是沒有起色,面對滯脹局面,哪裏還有本錢加息呢?如果真的這樣做,豈不是連僅有的消費需求也被連根拔起?擔心加息應付滯脹導致資金流向大逆轉,目前未免是過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