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加時效果差 徒積怨氣乏成交

港股延長交易已經實施了三個月,本地經紀及投資者的意見是毀多於譽,但港交所意猶未足,旋即推出期指夜市進行諮詢。美其名為諮詢,實際上是事在必行。交易加時後的效果顯示適得其反︱︱成交金額不升反跌,而證券行要付出更多的勞力和成本,以「勞民傷財」來形容甚為貼切。

成交金額下降的原因不只一個,客觀的解釋是內地收緊銀根,成交減少的不獨是港股,內地股市更甚。不過,純以資金角度去解釋,是漠視結構性的問題,延長交易同時降低了波動性,水清則無魚。港交所的目的是爭取更多內地客投資香港股市,然而,內地客不是看交易時間來作投資決定的,而是視乎有沒有賺頭。

港股與A股上午同步開市,下午的開市時間則由原本的延遲一小時半縮減至延遲半小時,即「不接軌」的時間只有這半小時。過往,港股在休市時間,A股若出現大升或大跌,港股必在開市時作出反應,有買有賣帶動成交。現時大致接軌了,港股反而擺脫A股的牽引力,同步等於抹去了差別,減低了波動,沒有波動自然影響了成交。

在明年三月,第二階段延長交易實施後,這半小時的「時差」也消失了,那時恐怕才更難過。最叫苦的莫如輪商,因為衍生工具的交投主要看波幅,而衍生工具的交易反過來亦會帶來正股成交。窩輪的成交量鐵證如山,佔大市的比例已萎縮至不足兩成。

中港經濟息息相關毋庸多贅,港股延長交易的本意是與內地股市接軌,可是卻事與願違,交易時間雖然大部分重疊了,但關聯互動性卻減低了。試看五月底港股八連升,A股那時則八連跌,走勢背馳,甚至在兩地同步上市的A+H股於股價方面也不同步,反觀不同步的美股,進一步主宰了港股的走向。

長期以來,港股的成交集中在開市後和收市前的兩個時段,其次是中午開市時(未延長交易前),現在這次佳時段亦淪為「悶場」。不少投資者認為下午一時半至二時半之時段懨懨欲睡,但又擔心突發性事件(例如日本地震便在二時許發生),多出了這一小時又有何益?不消說為裹腹奔波、失去茶餘飯後的應酬聯誼、食物和資訊的消化等。

對延長交易抱怨最大的是本地經紀及股民,但外資大行及機構投資者則是得益者,他們普遍使用程式買賣或平均買入法,加時可使交易「攤長」來做,買賣的頻率和每次股數可相應減少,散戶更難察覺大戶的動作,何況負責操作電腦沒有午飯的問題。此外,假若該日恒指的波幅是四百點,平均每小時一百點或八十點是有分野的,後者感覺是波幅小了,有「溫水煮蛙」的效果,那被煮的蛙當然是散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