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表面上發展得相當蓬勃和活躍,內裏卻有不少深層次問題需要克服,否則便難有跨越式發展。因此有美國媒體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銀行「終於」獲得人民銀行批准,把從境外發行俗稱「點心債」的人民幣債券,所籌得的過百億元資金匯回內地,便顯得分外矚目。由於涉及的金額龐大,兼且可以用來投資於內地債市,令這則消息變得更加特別。
如果金融機構可以在香港以低息發行人民幣債券,然後再把所得資金用來購買內地較高息的債券,是否意味着發債毋須有特定用途,還可以公然用來套息賺錢?其實,這現象正好折射出離岸市場發展遇到的一些障礙。首先,資金在境外的運用渠道不暢通,有點像得物無所用。其次,人民幣回流內地關卡重重,甚至有些謹小慎微。
事實上,內地金融機構包括大型國有銀行,以及兩家政策性銀行,一直是發行點心債的主力。不過,發債所得資金有甚麼用途,卻多是語焉不詳。在一些銀行的招債書中有關資金用途一項,有時只得簡單一句「用作一般公司用途」,就算寫得比較詳細的,亦不過是「用作發放人民幣貸款、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資金運用的範圍確實相當廣闊,嚴格來說沒有甚麼限制,買債賺息不會令人意外。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些內地金融機構說不定只是奉命行事,完全是為發債而發債,如果能以較低的利息成本籌集資金支持本身的業務固然最好,就算長期閒置不用也沒有甚麼大問題,回流內地賺取離岸與在岸市場之間的息差,似乎正是吸引發債的誘因。這樣說來,香港透過不同渠道把從內地流出的人民幣匯聚起來,再透過點心債把資金回流內地,「人民幣國際化」只是繞一個圈,豈不是多此一舉?
離岸人民幣業務在香港是否已陷入死胡同呢?相信毋須悲觀,為發債而發債是市場發展的必經之路,與「先有雞抑或先有蛋」是異曲同工。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人民幣債券供大小投資者認購,便很難彰顯持有人民幣的價值所在;如果沒有回流內地投資賺息的機會,金融機構發債的積極性恐怕會大打折扣。因此,現在傳出中國銀行獲准把過百億元資金回流,盡管審批時間確實拖得比較長,仍然是一項進步。
不過,以這種方法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當然並非長久之計,但短期而言則屬無可避免,拋磚引玉盡快激起市場熱情,畢竟目前最多使用人民幣的地方始終是中國本身,惟有加快打開回流大門,提供更廣大的投資空間,才能增強離岸市場活力,提高境外人民幣流動性。在不久將來,當人民幣變成國際通行的貨幣之後,屆時自然會在境外自成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