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主動推地 優化樓市供應

政府在四月初高調宣布第二季主動推出十二幅土地拍賣或招標,變相在四至六月恢復每月定期賣地,眨眼間已去貨三分之二,至於第三季有甚麼新供應,到現在仍是未知之數。由於專責官員曾表示,要因應市況再作決定,加上堅決否認勾地制度名存實亡,會否再一次把供應土地的責任推給勾地呢?昨天,有發展商直言,如果政府繼續主動賣地,便不用去勾地了。換言之,增加供應的責任依然落在政府身上,不但應該持之以恆,還要進一步優化。

如要穩定本港樓市,便必須增加土地供應,這是最實際的做法,當住宅單位數量增加,將可紓緩供不應求的情況,令樓價回歸平衡。不要忘記,樓市目前的失衡問題,不能全部歸咎利率超低、通脹抬頭及熱錢橫流,這些只屬催化劑而已,真正原因是過去多年單靠勾地制度,導致土地供應嚴重不足,造成今天的樓市供應斷層,要解決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怎能期望吃一劑藥便藥到病除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寄望於勾地是不切實際的,並不是說發展商以不勾地來哄托樓價,而是在政府主動推地與勾地雙軌制之下,變得不可行。目前在勾地表內隨時可主動拍賣的住宅地僅剩一幅,另外兩幅可供招標的住宅地要等到明年三月才推出。可以預期,政府如要繼續每季賣地,便必須向勾地表內供發展商試勾的地皮打主意,既然遲早有得賣,在商言商,何必花時間、花金錢來勾地呢?除非政府及早表態,否則土地供應又會陷入膠着狀態。

所以政府有必要盡快公布往後的主動賣地安排,引導市場預期,絕不可採取拖字訣。另一方面,出售土地的種類亦有重新審視的必要。觀乎四至六月主動推出的住宅地皮,嚴格來說可分兩類,分別是限呎地及豪宅地,若然未來繼續出現類似情況,恐怕既未能平衡市場不同需求,亦難以實質性地增加整體供應。

道理佷簡單,限呎地提供的是小型單位,而豪宅地興建的必定是大型單位,新供應將變成兩極化,完全忽略中型單位的需求,這類用家夾在中間,真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當然,在社會普遍瀰漫着不滿「上車難」之際,或許要有權宜之計,但長此下去,必會為樓市製造更多失衡。

政府只肯每季檢討是否主動賣地,相信是想預留調控彈性,可惜樓價指數這個主要參考指標本來已屬滯後數據,而籌備推地又需要幾個月,長長的時差,令供應變得更加不貼市。在股票市場,為一個季度作部署或許可視為中線,在樓市則完全不同,一個季度只屬超短線,因為從賣地到物業建成要幾年時間,如果政府堅持以跑短線的心態來安排土地供應,又怎能糾正樓市長期的供求失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