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要求層層疊 銀行股價冇運行

港股龍頭滙控的股價繼續受壓,除了受到英國財相表態力挺銀行業「分隔」的消息困擾之外,現在恐怕又要面對多一重憂慮。市場消息傳出,國際主要監管機構建議,對大約三十家全球最大銀行實施「分層式」資本規定,在新的巴塞爾資本協定有關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的基礎上,施加「額外」資本要求,目的是防範下一次金融危機。監管機構及銀行業看來又要展開新一輪攻防戰。

根據構思,將來會按規模、業務分布、結構複雜性等,把銀行概括為四層。如果位處最高一層,需要保留額外三個百分點的資本,以阻嚇冒險行為,暫時沒有銀行被點名。第二層要額外保留二點五個百分點的資本,滙控、花旗、摩通及德銀等均榜上有名。第三層需要額外保留二個百分點的資本,高盛、大摩等屬此類。至於餘下的十至十五家銀行將落在最低層,額外要求零點五至二個百分點的資本。

監管機構再一次向大型銀行開刀並非沒有道理。首先,以資產及業務規模計算,這些均屬於「大得不能倒下」的金融機構,一旦需要政府拯救,肯定又會被千夫所指。其次,大型銀行的業務向來存在跨境監管的盲點,與其花精力玩貓捉老鼠遊戲,倒不如從資本要求入手,慳水慳力。第三,雖然經過金融海嘯洗禮,一些銀行似乎仍未認真吸取教訓。

以目前岌岌可危的歐債危機為例,歐盟正千方百計阻止希臘出現債務違約,原因是擔心歐洲銀行業無法承受損失。如果違約,銀行手上的大批債券,價值便會即時大縮水,這一點不難明白。可是,還有一類損失絕對不能忽略,就是很多歐洲銀行均有「做莊」,賣出大量希臘國債的信貸違約掉期合約,如果這些合約因希臘違約而被行使,銀行的損失將會非常巨大。從中可以看到,雖然有雷曼及美國國際集團爆煲的前車之鑑,很多金融機構的賭性仍然很強,以增加資本要求來約束,是無可避免的選擇。

當然,有所謂一利興一弊,需要對增加銀行資本要求產生的「逆風」有心理準備,卻毋須杞人憂天。雖然實施新資本要求有頗長的寬限期,但很多銀行已着手重組,例如出售非核心業務、撤出無利可圖的市場,騰出珍貴的資本用於其他地方。這樣做自然會影響現有的銀行服務,同時亦值得反思,既然一直無利可圖,在經營上是否本來就屬於冒進呢?

事實上,跨國銀行留下的空白,不難由本土銀行填補;少一些無謂的金融創新,也不一定是壞事。不過,影響最深遠的肯定是股本回報,因為股本增加會攤薄盈利,難怪金融股股價應聲下挫,是好是壞應該兩面睇。究竟金融海嘯前的暴利時代是否合理,未來的表現是否屬於回歸正常,答案其實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