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大嶼彈舊調 最怕淪為無米粥

新一份施政報告主要聚焦於扶貧安老助弱以及房屋問題,經濟方面着墨不多,比較引人關注的是重提發展大嶼山計劃。其實自從回歸以來,歷屆政府都揚言要發展大嶼山,可惜議而不決,拖拖拉拉,至今依然毫無進展,今次施政報告重彈舊調,究竟能否成事,何時成事,仍是未知之數。

隨着港珠澳大橋一六年落成通車,大嶼山將成為粵港澳三地交匯點。港府決定成立由發展局局長牽頭的「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籌劃在興建中的大橋香港口岸加建大型購物及餐飲等設施,發展橋頭經濟;此外,發展局亦會研究在大嶼山東部興建多個人工島,打造「東大嶼都會」,作為繼中區及九龍東以外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提供住宅及辦公室等用地,人工島計劃興建大橋及隧道,甚至以鐵路接駁西環等地區。

大嶼山發展潛力巨大,是不爭的事實。早前有學者研究指出,參考美國奧蘭多的發展經驗,只要香港增加硬件配套,發展橋頭經濟,可以令大嶼山旅遊及會展業發揮「群組效益」,帶來近千億元經濟回報。事實上,相對於已經高度開發的香港市區,大嶼山既像一塊處女寶地,也像一張無瑕的白紙,只要認真規劃,好好利用,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關鍵是有沒有決心和魄力。

早在董建華時代,港府已經提出發展大嶼山的構想,並由時任財政司司長的唐英年擔任「協調發展大嶼山經建項目專責組」負責人,可惜當局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發展大嶼山一直止於紙上談兵;隨着董建華下台,繼任的曾蔭權無心政事,大嶼山發展計劃更是被束之高閣;現屆政府決定重新啟動計劃,前後足足延誤了十年。港府承認,相關設施在大橋通車後才可望相繼落成,注定無法飲到橋頭經濟的「頭啖湯」。

須知道,港珠澳大橋連貫三地,便利交通之餘,也會加劇三地之間的競爭。為了爭奪商機,澳門多年前已積極增建旅遊配套設施;而珠海橫琴方面更是大興土木,增建逾一萬五千間酒店客房,相當於一百多個銅鑼灣時代廣場的商業設施;香港無法在大橋落成前完善配套設施,勢必驅使大量旅客流往內地及澳門。

更加令人擔心的是,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港府施政動輒得咎,這項遲來的大嶼山發展計劃最終能否化為現實,仍是一個巨大疑問。以機場北商業中心來說,雖然只是一個佔地約十公頃的項目,尚且因為機管局管理層內訌而陷於膠着,遑論規模大得多的大嶼山發展計劃。至於當局計劃在大嶼山東部興建人工島,打造所謂「東大嶼都會」,更涉及一千四百至二千四百公頃填海面積,工程浩大,而且涉及環保爭議,在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之下,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落實。

發展大嶼彈舊調,最怕淪為無米粥。橋頭經濟也好,東大嶼都會也罷,願景美則美矣,但在目前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之下,能否實現不得不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