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十年的內地旅客訪港熱潮,似乎出現後力不繼的迹象。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旅遊綠皮書,預測今年訪港內地客將突破四千一百萬人次,增幅由去年的百分之十二降至百分之七。內地客增幅放緩,也許是香港吸引力下降,也許有其他原因,但無論如何,都是香港旅遊業的一個警號。
為甚麼內地客對香港熱情冷卻?綠皮書指出兩大原因,一是香港旅遊配套設施不足,限奶令等政策帶來的負面效應亦開始浮出水面,包括水貨客問題及文化衝突,都影響內地居民的訪港意欲;二是國際旅遊市場有變化,內地客選擇更多,出境簽證亦更方便,香港的吸引力自是大不如前。
這個分析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內地客近年蜂擁訪港,帶來滾滾財富,亦衍生不少摩擦與矛盾,除了兩地文化差異,本地旅遊配套設施滯後亦是重要因素,如公共交通擠塞、酒店房間不足、購物商場人滿為患、旅遊景點缺乏新意等等,吸引力難免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黑導遊及黑店宰客醜聞不絕如縷,加上部分港人的文化優越感及不友善態度,都令內地居民對香港產生負面印象,而港府屈服於民粹一刀切推出限奶令等措施,更是雪上加霜。眾所周知,內地客來港消費多於休閒,如果這也限制,那也限制,花錢買氣受,這不是趕客又是甚麼?
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在香港不太受歡迎的內地客,如今成為世界各地爭相招攬的「財神爺」,歐美、日本、南韓、台灣及東南亞國家莫不對內地豪客打開大門。統計顯示,中國外遊旅客由二○一○年的五千萬人次,增至二○一二年的八千三百萬人次,增幅超過訪港人次。若以人均消費計,內地客在港人均消費八千多港元,在英國則是八千英鎊,是香港十倍以上。換言之,最有消費能力的中國客都去了歐美等地區,來港消費的多來自二、三線城市及偏僻地區,「含金量」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可以預見,中國旅客外訪還將繼續呈井噴式增長,香港也許仍能分到一杯羹,只是份額將愈來愈萎縮。對高喊「中國人滾回中國去」的部分港人而言,算是求仁得仁,但對維持香港經濟繁榮、促進就業來說,絕對不是甚麼好事。事實上,旅遊業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香港能從十年前沙士造成的經濟低谷快速回升,而且在六年前遭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後仍能保持市面上的繁榮,內地客的強勁消費功不可沒,若香港未能增加配套設施,港人不願改變倨傲的態度,內地客訪港意欲持續減退,香港旅遊業必將無以為繼。
背靠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及最大的旅遊市場,香港旅遊業由近水樓台先得月,變成肥水流向外人田,實在是莫大諷刺。內地官媒批評港人變得「對賺錢懶惰及不敏感」,不是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