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昨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相對於第一份施政報告空談願景,被批評務虛,今次明顯務實得多,在涉及經濟及民生等八大範疇中,共推出一百六十多項具體措施,每年經常性開支增加逾二百億元,其中不乏長遠承擔,不可謂不重手。報告出台後引起各種爭議,不足為奇,這麼多措施能否落實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這份施政報告可以說是內容充實,對社會關心的扶貧、房屋、安老、教育、環保等議題皆作出回應,扶貧政策更是重點落墨,包括改善綜援制度,增加對綜援家庭中小學生支援,N無人士可獲一筆過資助,研究一站式申領社會福利等。而最大的突破是首次為在職貧窮家庭提供生活津貼,四人家庭一個月可得到二千二百元津貼,估計有二十萬家庭受惠。措施旨在鼓勵就業,鼓勵自力更生,有助避免更多基層家庭墮入綜援網。更重要的是,與以往放煙花式一次性扶貧措施不同,基層在職家庭生活津貼是經常性開支,每年花費公帑三十億元,體現了政府的長遠承擔。
香港要發展知識型經濟,教育最關鍵。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如資助清貧子弟升學,以獎學金支持優秀大學生到海外名校接受精英教育,往內地升學也會獲得資助及津貼。為幫助少數族裔融入主流社會,當局將資助他們學習中文。教育方面最令人關注的舉措,莫過於承諾今後五年內增加五千個副學位銜接大學名額,這對於提升副學位的市場認受性,提高年輕人的進修興趣,將有所裨益。
房屋問題是深層次矛盾的核心,也是最多市民關心的焦點。去年施政報告描繪遠景藍圖,今次則提出拓土建屋的具體措施,主要是通過積極找地及增加地積比,有效增加房屋建造量。至於安老方面,長者醫療券每年加碼增至二千元,兩元乘車優惠則擴大到綠色專線小巴;此外,鑑於本地資助安老院舍長期供不應求,政府計劃向深圳及肇慶安老院買位,涉及三百多個宿位,數量雖然不多,卻是一個有益的嘗試,隨着更多長者響應廣東計劃返回內地居住,這方面的需求將持續增加。
遺憾的是,對於民意呼聲強烈的全民退保制度,施政報告輕輕帶過,僅表示年中提交研究報告,不能不說是一大敗筆。人口老化加速,推動全民退保制度才是安老的根本之道,外國也有不少經驗可供參考。問題是港府至今將安老視為負擔,而不是應有之責,一味研究復研究,說穿了就是採取拖字訣。其實,只要政府願意承擔,將強積金改革為全民退保並非難事,港府亦不缺錢,為甚麼至今拖拖拉拉呢?全民退保問題一日不解決,社會就不可能安寧,民怨就不可能消失,施政將備添阻力。
施政報告另一缺憾,就是改善民生的措施不少,而在發展經濟、提升競爭力方面乏善可陳,難怪工商界頗有微言。港府配合港珠澳大橋而提出發展大嶼山橋頭經濟,並研究打造「東大嶼山都會」,前景雖好,卻是遠水難救近火。實際上,發展經濟才能解決民生問題,否則長貧難顧,縱然庫房雄厚,總有坐吃山空之時。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經濟民生問題千頭萬緒,眾口難調,期望施政報告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切實際的。這份施政報告有亮點,亦有不足,有認同,也有不滿,見仁見智,說到底,如何將諸多措施付諸實施,才是對港府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