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安老樣樣難 最怕兩頭不到岸

新一年度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即將出爐,港府近日頻頻放風,聲稱會推出扶貧及安老措施,包括低收入家庭就業補助計劃,合資格家庭每人每月額外獲發數百元津貼,同時還會將長者及殘疾人士兩元乘車優惠由港鐵擴大到小巴。港府着手處理扶貧及安老問題誠然是好事,最怕姿勢大於實際,兩樣都做不好。

現屆政府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聚焦房屋問題,奈何空有藍圖落實無方,過去一年內,拓土建屋遭遇重重阻力,簡直寸步難行,房屋大計隨時淪為畫餅充飢。第二份施政報告事先張揚在扶貧及安老兩大議題上重點落墨,各界擔心可能又是雷大雨小,並非沒有道理。港府早前破天荒劃出貧窮線,但如何扶貧卻是茫無頭緒,結果只能藥石亂投。面對千頭萬緒的扶貧工作,港府目前將重點放在幫助那些沒有領取綜援、自食其力的在職貧窮人士,旨在鼓勵就業,其實相當於現有交津政策的擴大版。可惜,在百物騰貴、衣食住行樣樣難的今時今日,在職貧窮家庭人均每個月增加數百元生活津貼,只能說是聊勝於無,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香港在職貧窮問題之所以不斷惡化,根源在於經濟結構單調,金融、地產獨大,低學歷、低技術人士出路狹窄,叫價能力低,往往只能從事清潔、保安、零售等行業。不管他們如何努力工作,如何死慳死抵,都難以改善生活水平,遑論向上流動,這種結構性貧窮問題不是單靠區區津貼所能改變的。長貧難顧,過去幾年港府總共動用逾二千億元扶貧紓困,另外還設立「關愛基金」幫助所謂N無人士,結果如泥牛入海,貧窮人數不減反增,貧富懸殊進一步惡化,在在證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光靠施捨無法脫貧。

人口老化是香港社會的另一個重大挑戰,安老成為施政的另一棘手難題。目前,長者人數佔全港總人口七分之一,到二○四一年,三個港人中就有一個是長者,安老負擔愈來愈重,必須未雨綢繆。由於強積金制度失敗,要求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強積金由僱主及僱員兩方供款,如果港府再出一份,變成三方供款,即可以將強積金變成全民退保,然而港府研究來研究去,始終不肯明確作出承擔。如果今次的安老措施僅是將長者乘車優惠擴大到小巴等交通工具,勢必再一次令人失望,再一次激發民怨。

事實上,港府並不缺少扶貧及安老的資源,缺少的是承擔和誠意。身為香港大掌櫃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年年財政預算都是表演「醜婦難為有米炊」,被指為香港「大罪人」,近日他又重彈「審慎理財」論,令人擔心他「守財奴」的作風依然不改。

聽其言,觀其行。港府年年都會開一堆期票,結果彈票的多,兌現的少,所以,對於新一份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相信市民也不會寄予太大希望,畢竟,希望愈大,失望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