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破裂,抗爭升級,是碼頭工潮的最新寫照。已經跨過三個星期,勞資雙方仍然無法收窄分歧,反而令工潮演變成社會行動式的抗爭,令政府及公眾非常關注工潮所帶來的廣泛影響。
工人轉移陣地到香港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地帶——中環,明顯有吸引社會以至國際注目的考慮,通過媒體與輿論的曝光及撻伐,向資方以至政府施加政治壓力。資方要作出必要的讓步,政府則要強力介入勞資談判,敦促資方盡快與勞方達成協議,避免事態擴大,打擊香港金融中心的聲譽。
自工潮爆發之後,資方一直處於較被動的位置。碼頭工人的薪酬偏低及工作環境惡劣,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外判商甚至HIT成為無良僱主的代表。在輿論戰上,資方成為被批判的對象。
為挽回形象及爭取主動,外判商登報發表聲明,大吐苦水,表示非如罷工工人所言,其實過去多年,碼頭各工種的薪金是有向上作出合理調整的,而且工作環境也非如工會所講的惡劣,又坦言營商成本近年飆升,大幅加薪予工人有難度。外判商打宣傳牌來得太遲,作用有限,在公眾心目中的負面印象不易洗脫。
工會擴大抗爭規模,在社運支援下,會對資方構成政治壓力,重回談判桌上,認真處理工人訴求。政府擔心抗爭運動會否進一步升級,提早產生「佔領中環」效應。臨近五月,香港逐步進入「多事之秋」,碼頭工潮宜盡早解決。